自古以来,民风质朴的山西黄土地上走出了无数名将,本帖从中国古代历史上摘出十位祖籍山西的卓越军事家,根据他们在战史上扬名立万的时间先后排序,简述他们在军事战争史上的经典事迹。

【1】先轸(?~公元前627年),辽河县西南黄崖山(今山西省左权县西南黄崖山)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元帅军衔的军事家,春秋时期为晋国建立霸业的军事统帅。

在中国战争史上,先轸结束了以战为礼的时代,拉开了谋略战争为主旋律的战史帏幕。五鹿之战指挥晋国军队以先声夺人之法,令军士在所过山林高阜之处遍设旗帜惑敌,使卫国军队在心理上产生惊恐,挥师一举攻占五鹿,接着迅速占领卫国,再挥师消灭曹国。

城濮之战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准确把握齐、秦与楚的心理,巧妙用间,使楚国处于不利境地,再识破楚国提出的休战阴谋,将计就计,以诡对诈,激怒楚军主将子玉,引楚军逼进,下令晋军退避三舍,既信守诺言,又纵敌骄横,佯退至城濮占据有利地形,采取“避强击弱、各个击破”的战法,将楚国大军诱而击之,大败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迫使楚国名将子玉兵败引咎自尽,遏制了楚国北上的势头,堪称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型谋略战,从此改变了交战双方“结日定地,各居一方,鸣鼓而战,不相诈也”的作战模式。

崤山之战算度精准,料定秦军回师之路,率军在崤山的隘道设伏,全歼秦国大军,俘秦军主将,沉重地打击了秦国东进中原争霸的企图,堪称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歼灭战。箕地之战指挥晋军以寡击众,大败北狄,再铸战史辉煌。先轸指麾三军,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政治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他运用多样化谋略去争取战争的胜利,成功地将以"诡道"为中心的谋略思想引入到军事领域,在军事谋略上的开拓,为后世兵家立著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中国战争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2】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前295年)名雍,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人。战国时期制定和推行“胡服骑射”的划时代军事改革,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骑兵部队,在中国战争史上开创了骑战先河的军事统帅。

赵武灵王主政赵国之前,赵国不仅屡遭秦国和魏国的攻伐,而且饱受林胡和楼烦的不断南侵,损兵折将,忍辱削地,甚至一度把国都邯郸丢失,可谓国无宁日。赵武灵王执政以后,面对赵国在军事上的艰难处境,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制定出“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计划,正确选择了强兵之路,尔后力排非议,勇于实践,使赵国军队的兵制、战术为之一变,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

在完成了“胡服骑射”的划时代军事改革以后,赵武灵王亲自统率与众不同的赵国军队开始征伐四方。宁蔑之战以精骑袭敌,战而胜之,开创了中国战争史上骑战的先河。尔后挥师北击,以骑制骑,彻底打败了林胡和楼烦,迫使林胡、楼烦北迁大漠,使西至鄂尔多斯高原,北至大青山、阴山一线的上千里土地并入赵国版图,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治之。

赵灭中山国之战继续发挥骑兵的优势,以分路进攻的作战方针,攻灭了“千乘之国”的中山国,拔除了楔入赵国中央地带的大患。至此,赵武灵王扭转了赵国所处的不利局面,使赵国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军事强国,成为战国后期与秦争霸的主角,也使赵国军队成为北击匈奴西拒强秦的头号劲旅。

【3】廉颇(生卒年不详),一说今山西省榆社县廉村人,另说今山西省平遥县廉庄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军事统帅。

在廉颇军事指挥生涯的前期,曾统率赵国军队屡败秦军,迫使素有“虎狼之师”之称的秦军竟然二十余年之久不敢攻击身边的赵国。此后,廉颇又指挥赵国军队伐齐攻魏,连败齐魏,使赵国军威越居六国之首。

长平之战面对秦强赵弱的格局,以“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之策,使秦国大军求战不成,陷入坚壁清野的僵局之中。邯郸之战出色指挥赵国的老弱之兵,历经十四个月的艰苦防御,屡挫四十五万秦军的猛攻,使秦国大军在邯郸城下损失惨重,争取到魏军和楚军相援,立即展开反击,大败秦军,取得邯郸之役大捷。鄗代之战以各个击破的方略,指挥赵国军队再次以少胜多,击败乘虚攻入赵国的六十万燕军,斩其主将,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迫使燕王割城求和。廉颇戎马征战,攻守皆能以劣势兵力击败强大敌军,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华,实乃古之良将。

【4】卫青(?~公元前105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大汉铁骑的缔造者,西汉军事统帅。

汉朝自白登之战被匈奴击败以来,在军事上一直被匈奴压制,被迫向匈奴和亲进贡,以屈辱求得生存,卫青的横空出世,使汉与匈奴的军事格局出现了转机。首次统率汉军出征的卫青,导演了兵出上谷直捣匈奴圣地龙城的惊人之举,旗开得胜,使汉军不胜匈奴的记录成为历史。

河朔会战引兵北上,以“迂回侧击”的战术,绕至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石水门和高阙,切断了匈奴各部的联系,再飞兵南下,进至陇西,大败匈奴军,使匈奴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完全控制在汉朝的手里,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建立起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漠南之战出其不意,实施大纵深作战,闪击歼灭匈奴右贤王集团,尔后又接连重创匈奴单于集团,迫使匈奴单于集团退入漠北苦寒之地,从而切断了匈奴东西部之间的联系,为河西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漠北之战挥师跨越大漠,北进千里与匈奴单于集团展开决战,以自创的武刚车构成环形阵地御敌,风暴中指挥若定,准确把握两翼合击,力挫匈奴单于集团,取得了漠北之战决定性的胜利。

卫青身处民族危难之时,不仅锻造出汉军铁骑,而且解决了大兵团深入塞外作战的诸多难题,成功地探索出大纵深迂回战略对抗高机动性的强敌,常以较低的伤亡消耗匈奴的有生力量,掠夺匈奴的经济资源,最终与霍去病联手打垮了强悍的匈奴帝国,解除了长期悬于汉朝头顶上的匈奴利剑,居功至伟。

【5】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中国战争史上大纵深迂回战略的最佳实践者,西汉军事统帅。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是强悍的匈奴帝国在与霍去病指挥下的汉军较量后发出的悲歌。在汉与匈奴帝国激烈的军事对抗中,霍去病指挥汉军屡次以少胜多。

漠南之战率领八百精骑甩开大军数百里,长驱直入寻歼匈奴军,八百斩数千,初露锋芒。两次河西之战用兵果断出奇,在无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孤军深入敌境,充分发挥骑兵的高机动性,在强敌间神出鬼没地高速穿插,实施大纵深迂回作战,以雷霆万钧之势连败匈奴大军,将匈奴河西集团逼入绝境而降。河西受降机敏果断,飞驰匈奴军营,斩杀八千骚乱的匈奴军,威震匈奴,使受降得以成功,从而彻底解决了匈奴河西集团,使汉朝控制了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得到了匈奴水草丰美的辽阔牧场,为漠北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漠北之战挥师穿越大漠,北进转战数千里,歼灭匈奴左贤王的强大骑兵集团,封狼居胥山以祭天,禅姑衍山以祭地,并登临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刻石记功。霍去病指挥作战不拘常法,善于因机制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作战方略并果断实施,非凡的指挥天赋为后世兵家所叹服,留下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千古名句,成为中华儿女抗击外敌的铭志。

【6】薛仁贵(公元614~683年),绛州龙门修村(今山西省河津市修村)人。善于以极少兵力击败强大敌军的白虎战神,唐朝军事统帅。

评书中的薛仁贵故事精彩被人们津津乐道,历史上的薛仁贵为兵时武艺高强而勇冠三军,为将时深于谋略而果敢善战,卓越的表现更令人神往。唐灭西突厥之战审度敌情,提出“分化与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略,为唐灭西突厥制定出高明的战略。黑山之战胆识过人,歼灭契丹大军,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天山之战三箭惊敌,趁敌之乱果断挥师掩杀,歼灭回纥大军,乘胜横跨漠北,擒回纥首领叶护兄弟三人,使强盛的回纥由此转衰,不再为患。

新城之战演绎神降天兵,及时化解新城要塞之围,为稳定唐军的战局起到至关作用。金山之战对战场局势判断准确,神速迂回敌侧,出其不意,纵兵横击,使乘胜的高句丽大军首尾不能相顾,顿时大溃,歼灭高句丽大军,使唐军反败为胜。扶余川之战以“兵不在多而在于用之”的道理,提三千白袍玄甲雪域中攻敌不备,再歼高句丽大军,攻克军事重镇扶余城,威逼高句丽四十余城闻风而降,使高句丽帝国的野战主力基本丧失。

此后,与友军分道合击,一路攻城夺隘,兵临平壤城下,克平壤,俘高句丽王高藏,灭高句丽帝国,为唐朝根除大患。时至晚年,逢突厥进犯,薛仁贵不顾年迈的身体,以高龄挂帅冒雪出征,云州之战仍威震敌胆,挥师击破突厥大军,安定北边。“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薛仁贵东征西伐,不仅勇于力战,而且长于用兵,善于以极少兵力击败强大敌军,战功显赫,威名远震,敌闻之皆胆寒。

【7】王忠嗣(公元705~749年),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中国历史上军事戍边的战略家,唐朝军事统帅。

玉川之战是王忠嗣挥师纵横战场的起点,此战他力排众议,率三百精骑星夜出击,攻敌不备,斩敌数千,初出茅庐就迫使吐蕃赞普仓惶逃走,堪比霍去病八百精骑袭匈奴之战。盐泉城之战胆略惊人,趁吐蕃军立足未稳之际,果断挥师杀入敌阵,导致吐蕃军阵脚顿时大乱,使唐军转危为安,大获全胜。

桑乾河会战三战三捷,打得奚契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仅以身逃,契丹所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接着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余部全歼。墨离军之战大败吐谷浑军,俘虏其全部人马。至此,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被全部摧毁,其重要的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被迫转为战略防御。之后,王忠嗣行军千里增援小勃律,击败了吐蕃、大食(阿拉伯帝国)联军,使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被阻止在葱岭以西。唐灭后突厥之战进献《平戎十八策》,用间以夷制夷,导致后突厥兵败国中大乱,乘机挥师北击,重创后突厥汗国。

萨河内山之战率领唐军与后突厥主力激战,大破其众,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王忠嗣将兵,战必胜,攻必克,料敌如神,深谋远虑,为大唐打造出劲旅朔方军,培养出郭子仪、李光弼、李晟、哥舒翰、高仙芝和封常清等名将,因功身兼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节度史,虽为唐朝历史上仅有的手握四重镇几十万雄兵的将领,却忠心耿耿筹谋戍边,不仅为大唐开疆拓土,而且在边境设置一座座坚固的城堡要塞,持重镇守万里边疆而无恙,堪称中国军事戍边的名将宗师。

【8】郭子仪(公元697~781年),汾阳(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唐朝的首要功臣,唐朝军事统帅。

公元八世纪中叶爆发的安史之乱击倒了盛唐的帝国大厦,危境中郭子仪开始了复国征途。一战静边,二战云中,三战马邑,连败叛军,重开东陉关,打通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攻关中的计划无法实现,为唐军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此后,郭子仪制定了“先夺取河北各郡,断敌洛阳与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再收复洛阳”的策略。

沙河之战以“先疲后打”之策,诱叛军疾速北进,乘叛军疲惫之机,挥师掩杀,大败史思明军。嘉山之战以“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的疲敌战术,导致叛军锐气大挫,待叛军疲惫不堪时展开决战,大败叛军,收复河北,从而切断了叛军的退路。唐廷失守长安后,郭子仪提出“先夺潼关再收复两京”之策,在潼关大败叛军,攻克潼关,继尔兵临长安,再败叛军,收复京师,再挥师乘胜东进,在新店与依山据险的叛军相遇,一面谴军从背后登山偷袭,自率主力与叛军正面交战,佯败诱敌于设伏区,大败出击的叛军,再与登山的部队前后夹击,取得大捷,迫使安庆绪弃守洛阳,遂收复东都洛阳。

奉天、灵台之战审度敌情,单刀赴会巧施离间计,分化瓦解敌军,不仅化解了唐军的危局,反而使吐蕃军处于不利之境,再挥师以少胜多,大败吐蕃军。郭子仪运筹帷幄富于韬略,用兵时常谋以疲敌离间之策,堪称中国战争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绝顶高手。

【9】郭崇韬(?~公元926年),代州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五代时期后唐统一北方攻取西南的第一功臣,后唐军事统帅。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史载郭崇韬是一位不喜钱财惟爱书籍的人,酷爱读书的习惯,使他从书籍中学到了很多军事谋略,从而能够在战场上运筹帏幄。镇州之战知已知彼,力排众议,决断迎敌,挫其锋芒,大败来援的契丹军,俘契丹王子,迫使一代雄主阿保机兵败北撤,从而平定了镇、定两州,使已方摆脱了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杨刘之战在不利的局势下料敌如神,率军迂回筑垒黄河东岸,既巩固河津防线,又诱敌分兵来攻,形成合击后梁军之势,战而胜之,乘势收复德胜要塞,解杨刘之围,使后唐获得了南渡黄河的有利态势。后唐灭后梁之战,面对后梁军分道北进的咄咄逼人之势,敏锐地洞悉敌之虚实,制定出“以一部兵力扼守沿河要点,主力东出郓州,批亢捣虚,奇袭梁都汴州”的惊天奇谋,使后唐军自郓州长驱而入,仅数日便袭破梁都,迫使梁帝朱友贞于城破时自杀,反而将占有先机的后梁军陷入被动之中,导致回援的后梁军主力闻讯后惊慌失措处境不利而降,为后唐一举击灭了最强大的对手,一战鼎定中原,此役之良策堪称中国战争史上的神来之笔。

后唐灭前蜀之战以“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战略方针,“攻战和招抚兼施”之策,因敌制策,神速进兵,挥师击灭前蜀,为后唐克取巴蜀之地。综观郭崇韬的军事指挥生涯,明敏多谋,临机善断,尤其善于把握对手的作战意图和心理,制定出正确的对策,堪称五代十国时期最卓越的军事家。

【10】孟珙(公元1195~1246年),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人。直捣金国“黄龙府”屡败无敌蒙古军的超级牛人,南宋灭金抗蒙的军事统帅。

聊起宋代名将,让人不禁想起战功卓著的杨家将和狄青,对于宋朝最为善战的名将孟珙却知之甚少。宋金战争时期,金军进犯襄阳,孟珙料其必犯樊城,献策罗家渡设伏,金军果然而至,待金军半渡击之,大败金军,初露锋芒。光化之战指挥宋军击败金军主力,乘胜挥师顺阳,再破金军大营,粉碎了金军入川的企图。蔡州之战指挥宋军会同蒙古军南北夹攻金国老巢,督军屡败金军的反击,再以云梯攻城,先于蒙古军破城,诛杀金军元帅,迫使金帝自焚,攻灭金国,上演了直捣“黄龙府”的壮举,完成了岳飞未完之愿。

蒙宋战争爆发后,蒙古军兵分东西两路进攻南宋,孟珙先在东线指挥宋军击败蒙古东路军的进攻,随后奔赴西线指挥宋军击败了蒙古西路军的进攻,导致两路进攻南宋的蒙古军全面受挫,使处于强盛时期的蒙古帝国在其征服史上遭到了最大的惨败,为南宋赢得了第一次蒙宋战争的胜利。江陵之战巧施疑兵计惑敌,使蒙古军以为宋军众多,再谴兵连破蒙古军营寨,大败蒙古军,取得江陵大捷,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州之战用兵如神,水战、陆战皆大败蒙古军,迫使蒙古军仓惶北撤。

襄樊之战反攻部署有序,连败蒙古军,接连收复樊城、襄阳和信阳等地,解除了蒙古东路军对南宋的威胁,将襄樊建成抗蒙的重要基地。归州大垭寨之战兵力部署得当,防线布置严密,野战中大败蒙古西路军,取得大垭寨之战大捷,乘势收复夔州,粉碎了蒙古军顺江东进的企图。孟珙用兵,沉毅多谋,知人善任,驭将有方,指挥宋军灭金复仇,屡败天下无敌的蒙古军,实乃南宋的擎天柱。

溯古寻踪,景仰十位名帅风采,感慨万端,最后借诗一首抒抒情。

百年沙场落雁鸥,寒烟衰草劝人留。

遥想将军披金甲,铁马奔腾剑封喉。

壮士挥刀斩热血,可知家乡有人愁。

万里尘沙终落定,回首却已两岸秋。

(全文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