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判词最后一句一直有争议。到底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还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即便现在也是众说纷纭。那么,到底是“虎兕”还是“虎兔”呢?曹雪芹早通过一幅画揭示清楚。


巧解贾元春判词争议,“虎兕”还是“虎兔”,第五回留下重要线索


现行各版本大体都遵循“虎兕相逢大梦归”这个说法。市面上很难找到“虎兔相逢大梦归”的版本。但以现存的古本来看,“虎兔相逢大梦归”才是当年最流行的版本。

(七)虎兕,原作虎兔,甲戌、蒙府、戚序、甲辰、舒序本均同。从己卯、梦稿本改。

这是九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回末注释。其对于“虎兕”还是“虎兔”的说法注释清楚。最有影响的几个版本都是“虎兔”,反倒是“乙卯”和“梦稿”使用的是“虎兕”。按理应该少数服从多数,尤其最早的甲戌本更有借鉴意义。可现在“虎兕”反倒越来越被认可,这是什么原因呢?


巧解贾元春判词争议,“虎兕”还是“虎兔”,第五回留下重要线索


一,曹雪芹为了规避政治,有意将“虎兕”作为“虎兔”,以避免“文字狱”。“虎兕”在古汉语中使用极多,代表的就是两股势力的军事斗争。孔子等先贤多有引用,认为是不义之战。

二,版本传抄错误。虽然现存的古本都较早,可仍然不是最早的原稿,《红楼梦》虽然经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却没有出版,流行的各版本都是外人不断借阅传抄的。很难说到底是曹雪芹原本就是“虎兕”或者“虎兔”。总有一个是传抄错误。

举个例子,薛蟠字文龙,甲戌本定名为文龙,其他所有版本都是“文起”。那么是文龙还是文起?是少数服从多数,还是按照原文原意理解?古人表字都与名相和,薛蟠无疑字文龙才对。如此只有甲戌本是对的,别的版本都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误,现行版本将第七十九回修改为“薛文龙悔娶河东狮”是正确的。同样甲戌本原文作“虎兔”也不可认定正确。根据《红楼梦》原文原意,“虎兕”大体更契合。


巧解贾元春判词争议,“虎兕”还是“虎兔”,第五回留下重要线索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判词中,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判词内容,其实判词图画才是最直观的呈现判词内容。曹雪芹通过判词图画所要表达的内容,远比判词内容更直接。

贾元春的判词图画是“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椽”。这幅画有几点值得说,也变相验证到底是“虎兕”还是“虎兔”。

首先,“香椽”的特点是似是而非。

一说到香椽很容易让人想起佛手。佛手自古象征着有福的寓意。

(贾探春说)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她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

贾元春晋升贤德妃被喻为有福之人,按理弓上挂着佛手指明贾元春才正确。但不是佛手却是香椽,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佛手是香椽,香椽却不是佛手。贾元春是香椽,表示她就是个假佛手,假贵妃,当然也不是有福之人。

其次,香椽挂在弓上,指名贾元春升妃和“弓”相关。

“弓”在这里有两个隐喻:

第一,指宫,预示元春“贵妃”身份。但不全是,否则应该画“宫殿”。

第二,指军事斗争,贾贵妃是因军事斗争才上位为“假贵妃”。


巧解贾元春判词争议,“虎兕”还是“虎兔”,第五回留下重要线索


秦可卿葬礼,北静王高调出场,嚣张的表现出对皇帝的种种不敬和对贾家的各种维护拉拢。贾元春随后被晋升贤德妃,是皇帝对北静王与贾家结盟感到投鼠忌器,不得已晋升贾元春为贵妃,安抚拉拢贾家和北静王。贾元春因政治原因获封,并不因宠,在皇帝心中当然是“假贵妃”。而北静王与皇帝之间的波云诡谲形成“虎兕”相争的政治格局。

最后,弓为军事所用,弓主杀伐,为军事战阵所用。

脂砚斋批语【长生殿伏贾元春之死】,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驿之变,为军事哗变以及权力斗争。判词中的“弓”与脂批相印证,“虎兕”与政治氛围更契合,而“虎兔”力量冲突无疑削弱很多。

当然,不能排除曹雪芹有意弱化“虎兕”而采用“虎兔”。为“真事隐”“假语存”之策。但以内容印证结果,“虎兕”要比“虎兔”更契合。这是抛开“红学”只谈文本。若是用“红学”与历史印证那是另一回事,属于阅读以外研究的范畴。抛砖引玉,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就到这里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