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UFO出现的事务,近年来世界列国都有报道。其实这类奇异的征象在古代文献中也曾有过记实,可多人目睹UFO,并留下详细图文质料的却并不多见,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件抖动金陵的UFO目睹事务。

blob.png

UFO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历经两次鸦片战役的大清帝国正处在摇摇欲坠中,公众的糊口仍旧浑浑噩噩,然而在这一年的初秋,南京却产生了一起前所未有的怪事,令所有目睹这起事务的人精神都为之一振。

blob.png

飞碟

那时的宫廷画师吴友如在其画作《赤焰腾空图》的题记中,用消息报道的手法描绘了这起怪异的事务。

“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城南,偶忽见火毯(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零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暗淡。举头仰望,甚觉清楚,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灯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揣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

blob.png

《赤焰腾空图》

显而易见,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当晚八点左,一个“火球”倏忽呈如今南京上空,自西向东渐渐翱翔,此后渐渐消失。由于“火球”的步履速度缓慢,不像是转瞬即逝的流星,且逆着风向,也不会是孩子放的孔明灯,由此,目睹之人无不惊奇称奇。

火球出现之时,目睹者多达百人之众,朱雀桥上挤满了围不雅观不雅观者,大伙儿皆群情纷纷,有人还注意到“火球”初现时有轻细声响,是自南门外腾越而来的,与其说是一天然征象,不如说更像一小我造的翱翔器……

blob.png

《点石斋画报》

那时身为满清宫廷画师的吴友如后来在上海主绘《点石斋画报》,以时事画为主,是名噪一时的闻名报人。

他接纳图文并茂的手法详细记实了此次UFO目睹事务的多个方面,有现实、有分析甚至还有详细的公众采访笔录。虽然,事务的秘闻还不能末了下结论,但《赤焰腾空图》至少证了然UFO征象古已有之,为后世留了一份贵重的史料,比起当代那些恍惚的影像质料,无疑要靠谱得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