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概念提了好长时间,至于“军”对“民”的吸纳需求有多高,“民参军”的热情有多高,咱先看看这组数据:

根据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信息,截至2018年年底,平台集中发布的军工集团军品需求信息近10万条。

据公开媒体报道,国产航母主要设备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科研院所的500多家配套单位,其中多数是非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率接近80%。

看似静默的市场,实际上,军民两端对于彼此却有着极强的开放与互通需求。

喊了这么多年,武器装备“民参军”的最大市场到底在哪?

自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两端融合的通道已经逐步打开。

2018年年底,国防科工局与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印发了《2018年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再次大幅降低军品市场准入门槛。此次许可目录在2015年版目录基础上减少了62%,仅保留对国家战略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有重要影响的许可项目,大幅度缩减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管理范围。

新版目录从政府管理层面上解决了许可管理范围过宽、准入难等问题,对于想要“参军”的民营企业而言绝对是利好消息。

喊了这么多年,武器装备“民参军”的最大市场到底在哪?

“参军”有路,那“参军”的最大市场在哪里呢?

民营企业参与军品项目,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军队通过竞标方式采购部分装备和技术,民企如果竞标成功将直接获得项目。另一种方式是民营企业通过军工集团装备配套,获得军品配套项目。除了部分信息化及通用性保障性装备采购项目是军方直接竞争采购,大部分军品型号研制任务都由军工集团来承担,因此“民参军”的市场集中在军工集团配套领域。

目前在军品采购体系中,民营企业更多集中在军品配套的第三层级(材料/元器件/耗材)和外围的第四层级(各类加工/外协厂家)。能进入第二层级(系统/分系统,如雷达系统、伺服系统、指挥单元等)的很少,到第一层级(型号,如军舰、飞机、无人机、坦克、导弹等)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产品主要围绕一般军品配套展开。

2018年11月,在政府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主基调。座谈上强调,在政策举措落实之一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方面,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这意味着“参军”市场将进一步被打开。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在军工市场逐步放开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更多竞争压力。过去获取的订单以后不一定还能够得到,靠关系和利益输送获取的订单更难以持续。要想在这个市场站获得订单,稳脚跟,没有优势产品技术及核心竞争力,一样“参军”无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