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上海高架"拉链"式交替通行 网友怒赞:上海人就是讲规矩

原标题:文明之美在身边更在细节

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近日,一段上海高架桥上拉链式交替通行的视频在朋友圈中刷屏,被不少网民赞赏为“教科书式通行”,关于上海人开车讲文明守规矩的感叹也不在少数。笔者在德国生活多年,这种“交替通行”方式在德国司空见惯,被称为“拉链原则”,人们自觉遵守。而实际上,在我国交规里,“拉链原则”也是有的,只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并遵守罢了。

交规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多年来,笔者行走世界,到访过五大洲五六十个国家,对不同社会、不同文明有着直观感受,颇有感悟。无论是富裕的“北村”,还是贫穷的“南庄”,尽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但人们对文明进步的向往与追求是一致的,一些闪光的“文明细节”值得体味。

欧洲人并不常把爱国、爱家挂嘴上,但一些细节可见他们确实非常上心。记得那年4岁的女儿在比利时幼儿园搞期末汇演,翘首期盼中,女儿赤着脚第一个从教学楼跑向操场舞台,双手居然高举着一面五星红旗。看到五星红旗在异国的校园里、在女儿稚嫩的手上飘扬,我禁不住有些泪眼盈眶,手中的相机都有些拿不稳了。幼儿园老师并没有提前跟我打招呼做这样的安排,也不知道他们从哪找到的五星红旗。当时在比利时的中国人不多,女儿是幼儿园里唯一的中国孩子,老师们这样的安排,涵义深厚,起码让孩子从小就记住自己的根在哪儿。

家是什么?人与人怎么相处?女儿在欧洲上一年级时,有一天带回一些涂颜色的空白画回来,说是道德课的作业。其中一幅连环画是“家”——第一幅图是切红萝卜,第二幅图是爸爸要把红萝卜横着切,第三幅图是妈妈要把红萝卜竖着切,第四幅图是爸爸妈妈横眉冷对,第五幅图是红萝卜一半横着切一半竖着切,第六幅图是爸爸妈妈拥抱在一起。简简单单的几幅图,孩童们在涂颜色中慢慢体会“妥协”的道理。

尊重他人、同情弱者也是通理。去年到缅甸朗姆拉邦看当地有名的清晨布施活动,间或看到一两位不守规矩的穷人,间插在僧人队伍之中,抢拿布施的食品、点心,但当地人不以为意,并没有呵斥或厌恶。对残疾人士的尊重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爱与关怀。比如欧洲很多公共设施都考虑周到,城市的公共汽车车门脚踏可以升降,让轮椅上下。有一次在墨西哥坐飞机,发现机场出境处检查护照的边检人员有两位居然是坐轮椅的残疾人士,他们气度不凡,彬彬有礼。一次我到欧盟总部采访,与一位中年接待人员闲聊时得知,她曾遭遇过严重车祸,体力智力均严重受损,但她所在的单位还是不离不弃,让她转岗到前台接待岗位,这让她非常感激。在布拉格著名的查理大桥上,笔者看到一对盲人姐妹在演唱,声如天籁,人们随意打赏,并无施舍与被施舍的氛围。

人天性都喜欢干净、舒适的文明环境,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观念在世界许多地方根深蒂固。到韩日一游的人,都对两国洁净的环境印象深刻。在欧美,即便是乡野小酒店,也都清爽干净。居民院落的草坪不定期修剪,邻居也会抱怨。下雪天更是要扫尽门前雪,否则可能会被罚款。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湖光山色、乡村小镇美如画,其中一个关键就是环境整洁。与国内爱在家里摆花弄草不同的是,当地人首先要把窗台、阳台上养满花,这跟德国人习惯于把窗帘正面对窗外道理是一样的。说到底,讲究卫生是一个习惯问题。柏林的一位中餐馆老板曾对我透露一个“秘密”——从饭后餐桌的干净程度可以猜出就餐者是哪里人:德国顾客吃过后比较干净清爽,日本顾客吃过后感觉似乎没人在这吃过饭……

近年来,国内许多地方排队不插队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上下飞机和火车时的混乱景象还是没有彻底改观——车还未到站、飞机还在跑道上滑行,一些乘客就已急不可耐地起身拿行李。笔者观察发现,西欧人没有这个习惯,但俄罗斯、中亚等地乘客也有此毛病。有人总结,经历过物资匮乏的人们有此“后遗症”,或许有些道理。在欧洲,我曾多次看见钓鱼者从河里钓到好几斤重的大鱼,转手又放归。面对疑问,答曰:“我喜欢钓鱼,但不喜欢吃鱼。”西欧人不爱吃河鱼,除了刺太多,主要是海鱼太丰富。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深思。

文明之美在身边,在远方,更在细节。我们不妨打破习惯的局限,带着一双欣赏的眼睛去看世界,去发现文明之美,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创造更加美丽的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