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31日电(常涛)某天午饭过后,在写字楼上班的小邢接到了一家在线教育平台的推销电话,对方告诉她,他们平台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帮助他的孩子查找学习上漏洞;某科技行业峰会上,一心想要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硕士应届毕业生小来透露,他几乎在参加的每场论坛上都能听到嘉宾大谈AI(人工智能);在去年年初一次演讲中,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说:“最近我见了一个做内衣的,也说自己是人工智能的企业,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2017年,AI再次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的“大年”。这一年,AI成了资本、人才聚光灯下的宠儿,各类企业和应用遍地开花,收获了无数掌声和赞扬。但如同此前大火的虚拟现实、共享经济一般,AI泡沫化的质疑也随之而来。最近,李开复甚至预测,“到了今年(2018年)年底,我觉得会有很多泡沫破掉。”

深度|人工智能狂飙的隐忧:泡沫破灭后,谁在裸泳?

展会观众在体验唇语识别技术 中新经纬 常涛 摄

疯狂的资本

作为人工智能的绝对支持者和宣传者,李开复的预测并不是空穴来风。他在2017年年末一次主题分享活动中表示:“AI项目(融资热)是今年上半年开始的,融资差不多够花18个月,明年底估计有一批公司倒掉。”

其实资本进入AI的“场面”,远不像李开复说得这般轻描淡写,AI正成为资本疯狂追逐的新领地。

根据投资界的统计,截至去年12月8日,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公开的融资案例就已经超过150起,其中不乏寒武纪(A轮1亿美元)、旷视科技(C轮4.6亿美元)、商汤科技(B轮4.1亿美元+阿里15亿元投资)这样动辄亿万美元的大手笔。

来自IT 桔子的数据则显示,截止至2017 年6 月,我国创业投资机构共发生767 项针对人工智能的投资案例。从投资金额来看,2014-2016 年,年均涨幅在80% 左右,呈现了疯狂的涨幅。其中不完全统计,2017 上半年产生的融资已经超过150 亿元,累积融资额攀升到635 亿元,占据全球融资总额的33.18%。

一份来自腾讯研究院的数据也在说明中国人工智能融资规模呈爆炸型剧增态势。从1999年-2017年上半年,中国人工智能融资金额为635 亿元,占据全球33.18%,超过除美国外其他国家总和。

从融资情况看,中国投资者在应用层关注的更多。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中,融资占比排名前三的领域为: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融资额为143 亿元,占23%;自然语言处理,融资额为122 亿元,占19%;自动驾驶/ 辅助驾驶,融资额为107 亿元,占18%。

2017年4月,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艾媒咨询先后发布了《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究报告》和《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白皮书》。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16年已突破100亿,预计2019年产业规模有望增长至344.30亿元。

泡沫是怎么产生的?

资金的大量涌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贴上人工智能标签,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泡沫化的担忧。

除了李开复,其他行业大佬诸如阿里云总裁胡晓明、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百度总裁张亚勤等均对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泡沫及其危险性表示认同。

胡晓明承认了泡沫的存在,他表示,人工智能的泡沫不仅仅在中国,全球都有泡沫,我们需要警惕人工智能最终的落脚点。周鸿祎甚至早在2016年10月份就提到了人工智能有泡沫的成分。

根据公开资料,第一波人工智能热潮以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为起点,繁荣持续了大约18年。当时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们贡献了许多世界级的算法,包括后来成为谷歌AlphaGo算法核心的贝尔曼方程。

到了70年代末,沉入低谷的人工智能迎来了新的契机,人工智能专家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知识处理”上,相关程序在字符识别、简单的人脸识别等领域也受到了广泛欢迎,人工智能的第二波发展浪潮随之开始。

对于这波人工智能泡沫的产生,李易这样表述:投资往往跟着泡沫走,泡沫的背后是投资人击鼓传花式的游戏,伴随震撼人心一阵响过一阵的鼓点,估值就这么一轮又一轮地水涨船高起来。“一些创业公司动辄喊出上亿美元的估值,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动辄喊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试问它能否拿出落地的产品?”他说。

2017年12月,胡晓明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直接指出,现在人工智能有浮躁的氛围,有些企业靠AI讲资本故事、炒作股价。在他看来,AI不应仅是实验室里和PPT里的概念,应聚焦产业AI。

对于人工智能市场的泡沫,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众趣科技CEO高翔同样认为这是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其实对于AI来说,现在大部分人是不懂的,包括一些投资人也不懂,他们多是被外界因素干扰才关注这个行业的,这就不可避免的形成泡沫。当人们对AI了解的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泡沫自然会沉下来。”

高翔表示,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必须明确有什么样的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对外宣传我们是家人工智能公司,这是毫无意义的。“说到底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工具,是我们在做产品过程中用到了人工智能技术,这才是正确的逻辑。有些创业公司上来就说,我们是做人工智能的,这其实是本末倒置了,这所谓的人工智能是做宣传用的,而不是做产品的。”

谁是最受伤的那一个

对于人工智能前两个繁荣期中泡沫的先后破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业界和市场领域过于乐观而技术变现始终跟不上资本预期的结果。

谈及当前这波人工智能热潮兴起的原因,高翔表示,这波人工智能热潮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尤其是GPU(图像处理器)技术的进步以及大量数据的积累。

“前两次热潮大家对算法的威力普遍比较看好,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发现并没有达到理想、可用的状态,容易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互联网经过这么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所以目前来说,在和过去相同的算法之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驱动因素是不一样的。”他说。

在业界,还有不少声音将当前这波人工智能泡沫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相比较。2000年,走上巅峰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硅谷与华尔街遭受重创,对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市场也产生了超乎想象的消极影响。那么,我们能否从2000年的互联网市场泡沫破灭中总结出一些应对当下的经验呢?

刘兴亮认为,那个阶段的互联网只是改变了一种信息传输的方式,是飘在空中的,而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落地了,所以即使泡沫破灭也不会产生当年那么严重的影响。

李易则认为,当前这波人工智能泡沫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有可类比之处,也有不可类比之处。

“可类比之处在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市场迎来了几年的沉寂期,甚至一度投资人都不愿听见互联网这个词。从这点来说,需要提醒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是,我们正经历的这波人工智能热有可能在泡沫破灭后进入寒冬期,他们要做好迎接发展过程中阵痛的准备。”李易说,“不可类比的地方在于,当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颠覆行业的巨头如谷歌、雅虎等得到了发展,如今互联网巨头控制下的人工智能企业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2017年8月,腾讯研究院和IT桔子联合发布的《2017 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中指出,仅在2017年上半年的6个月里,中国和美国倒闭的人工智能公司已经超过50家。对于创业者,高翔提醒,AI泡沫破灭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在破灭破灭之前,创业者要做好准备。

泡沫破灭一定是行业灾难吗?高翔认为,AI技术和产品本身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泡沫破灭后,技术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李易也认为,泡沫过后,将净化和提升整个市场,留下的人才、企业、资金将更有利于行业发展。

在与BAT的较量中,高翔认为,创业公司要去深耕一些细分领域。“有些领域巨头们不愿去触及,数据获取也比较难,创业公司还是很有机会的。要避免和巨头们硬碰硬,在正面战场竞争。”(中新经纬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