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华来到羊祜家里,羊祜这回没有再唱歌,而是声情并茂地说,孙皓是个大奇葩,现在我们去打东吴,能一举得胜,万一孙皓死了,东吴换一个英明的领导人,我们就是有百万之众,恐怕也无济于事了。为了将来顺利拿下东吴,统一天下,公元269年,司马炎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奔赴前线,全面负责对东吴战事的准备工作。

公元263年,魏国在一代奸雄司马昭的英明领导下,成功灭掉蜀国。放眼天下,南方只有一个东吴还在苟延残喘,与司马氏主政的大魏隔江而立。

这个时候的吴国是一副什么德性呢?

其实,它早已腐朽糜烂,国将不国了。

自大皇帝孙权死后,吴国中央政府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家都不喜欢谦虚谨慎,也不喜欢安居乐业,总想把别人干掉,自己上台,然后自己又被别人干掉,让别人上台。

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法定接班人老大孙登病死了,老二过早夭折,老三孙和与老四孙霸死掐,却被老七孙亮渔翁得利,逆袭上位成了东吴的第二任皇帝。可是,权臣孙綝(chen)看孙亮不顺眼,就发动政变,将孙亮赶下台,扶植老六孙休上台。上台后的孙休不甘心当傀儡,又将孙綝(chen)搞死。孙休英年早逝后,政权阴错阳差地转到了老三孙和的儿子孙皓手里。

这孙皓真是一朵大大的奇葩。

他上台后,首先杀掉拥立自己也是他老岳父的张布,然后问张美人,你爹去哪了?张美人回答说,被奸贼害死了。孙皓勃然大怒,抡起木棒将张美人活活打死。又听说张布还有个小女儿颇有姿色,可却已经出嫁,孙皓立马将她抢过来,昼夜宠幸,从此君王不早朝。

孙皓经常在宫中请大臣喝酒,边喝边让侍臣辱骂大臣,如果哪一个大臣说出不敬的话,很快就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东吴虽小,孙皓的后宫却很大,里面有佳丽三千。但是,孙皓从来不把这些佳丽当人看,倘若他看谁不顺眼,立刻会像西门豹扔巫婆一样将她们扔进水里。

在这样一个活宝的领导下,东吴还会有好吗?东吴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那么,对此,主政魏国的司马氏是如何应对的呢?

此人力主兴兵灭吴,司马炎却犹豫不决

公元265年8月,路人皆知其心的司马昭病死,司马炎接班。12月,司马炎终于迫不及待地撕破脸皮,再次温情脉脉地玩起了禅让的游戏,曹魏政权正式寿终正寝,西晋建立了。

新朝新气象。司马炎首先追封自己的爷爷司马懿为宣皇帝,大伯司马师为景皇帝,老爹司马昭为文皇帝,然后对人事进行了一番调整,对国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变更。此外,司马炎最大的兴趣就是不遗余力地充实自己的后宫,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当然,司马炎没有忘记南方还有一个东吴。可是,国家刚刚建立,需要先打牢一下基础,然后才好兴兵南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将来顺利拿下东吴,统一天下,公元269年,司马炎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奔赴前线,全面负责对东吴战事的准备工作。

这个羊祜何许人也?他能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吗?

羊祜还真不是一般人。他出身于泰山南城,其祖上往上数连续九代都有人当过省部级干部,是一个典型的世家大族,“官十代”,可以说比皇帝老子他们家还阔。

按照贵族强强联合的游戏规则,羊祜的姐姐嫁给了司马师,也就是说羊祜是司马师的小舅子,大伯的小舅子当然是司马炎的长辈。而羊祜这个人呢,也积极为司马氏服务,成了西晋的开国元勋,官拜尚书左仆射。

官二代在世人的心目中,往往都是垮掉的一代,脓包的一代,扶不起的一代,更别说官十代了。那该生得如何白痴肥胖、活得多么嚣张跋扈啊!

然而,在那样一个出身决定命运的荒唐时代,羊祜非但没有石崇、王恺等人的奢侈腐化,也没有钟会、王浑等人的骄横狂傲,他反而是一个非常低调凡事让三分的谦恭君子。这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奇迹。

更难能可贵的是,羊祜很有才干,他能坐上今天这个位置,关系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更重要的是他有能力。

羊祜觉得,东吴虽然政府腐败,皇帝荒唐,但毕竟还有一些忠于王室的优秀战将,比如陆抗,他是当年以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刘备的名将陆逊的儿子,虎父无犬子,陆抗充分继承了乃父的优良基因,在行军打仗方面很有天赋。因此,灭掉东吴,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先要收服东吴老百姓的心。

得民心者的天下嘛。羊祜采取了怀柔政策。

此人力主兴兵灭吴,司马炎却犹豫不决

东吴大将前来进犯,羊祜将之活捉以后,一根毫毛不动,安全送还。羊祜的军队打猎,从来不主动越过边界线,如果说本来是东吴将士射杀的猎物而被晋军拾到了,羊祜就会派人将猎物送给东吴。倘若一不小心收割了东吴的麦子,羊祜一定照价赔偿。迫不得已兵戎相见,羊祜总是等东吴军队完全准备好以后再开打,绝不搞偷袭。

甚至于东吴统帅陆抗病了,羊祜都亲自配置药材送过去。可是,羊祜送的药陆抗敢喝吗?部下都劝他千万不要喝,那可是敌人给的药,陆抗却说“岂有鸩人羊叔子”,然后毫不犹豫地喝了下去,结果病还真就好了。

这哪里是打仗啊?敌我双方分明就是好朋友吗?

然而,这就是打仗,这是一种最高战术的运用,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又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战争的最高境界不就是收服敌人的心吗?

在羊祜的苦心经营下,东吴边疆的群众非但不怕晋军,反而很喜欢晋军,非但不憎恨羊祜,反而很感念他。这就是所谓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吧。

经过近七年的准备,敌益弱而我益强,羊祜觉得时机成熟了,是该对东吴诉诸武力了。

公元276年10月,羊祜上书司马炎请求出兵伐吴。他说“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因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兵役无时得息也”,东吴早晚是要打的,所谓娶妻要娶小,伐吴须趁早。

司马炎看到羊祜的上书后,并没有羊祜所期望的那样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反而表现得很平淡。这个时候,司马炎已经充分享受到了当皇帝倚红偎翠的乐趣,虽然刚过40岁,那进取心却已快消磨殆尽了。于是,就随便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说,国家的西北那些胡人不断闹事,西北未宁,不可对东南用兵。

为了打消司马炎的顾虑,羊祜很快又说了,“吴平则胡自定,只要咱们速战速决就可以了”。

在此关键之际,不幸的是,羊祜命犯小人了。羊祜这个人刚直不阿,洁身自好,大凡这样的人在官场人缘都不怎么好,饶你有凌云万丈之才,终难免遭受小人的围攻。因为你平时不给他们好处,又不跟他们打成一片,他们不坏你的事才怪呢?

以贾充荀勖为代表的小人团队就对司马炎说了,东吴有长江天堑,哪有那么好打的?万一大军过去了,回不来怎么办?羊祜为了成就他自己的功名,是要坏了咱国家的大事的。

司马炎想想或许是吧,就将羊祜的上书扔进垃圾篓里,然后打道回后宫娱乐去了。

为了伐吴,羊祜苦心经营了七年,也苦苦等了七年,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个结果,不禁黯然伤神,喟然长叹:“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句名言就是从这里来的。只不过,羊祜说的是七八,后人又更进一步,说了八九,为了充分表达世间不如意的事就如牛魔王身上的虱子实在他娘的太多了。

这一年,羊祜55岁,搁今天正是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可是,搁那个时候,却已经是白发苍苍,垂垂老矣。

佛家讲,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爱别离、五阴盛。在这七苦中,唯有求不得最伤人。

等你等得我心痛,等你等得没有梦。

此人力主兴兵灭吴,司马炎却犹豫不决

羊祜很快卧床不起了。公元278年6月,羊祜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再次入朝,向司马炎面陈伐吴之计。当时,他已经不能下床行走了。司马炎让人将他抬进皇宫。羊祜抱病给司马炎唱了一首歌: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这首歌怎么那么熟悉呢?太熟悉了。这是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当年所唱的一首歌,“肃清万里,总齐八荒”,这是司马懿的梦想,他却没有实现。他的两个儿子继续奋发图强,努力工作,仍然没有实现。如今到了第三代司马炎这里,难道还不能美梦成真吗?真是愧对先人啊!

然而,司马炎实在是一个不争气不上进的坏孩子。他伤感了一会,就让羊祜回去了,临别时还对羊祜说,你病了,就不要再来皇宫了,我派张华去你家,有什么话你对他说吧。

张华来到羊祜家里,羊祜这回没有再唱歌,而是声情并茂地说,孙皓是个大奇葩,现在我们去打东吴,能一举得胜,万一孙皓死了,东吴换一个英明的领导人,我们就是有百万之众,恐怕也无济于事了。

张华是什么人啊?博物学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的《博物志》至今在市场还是很畅销的。他转身来到皇宫,将羊祜的话添些修辞转换语气说给司马炎,司马炎似乎被感动了,决定让羊祜卧病指挥伐吴大军。羊祜回应说,不必了,臣已经不行了,伐吴这份功劳就让给后来人吧。

这一年11月,羊祜撒手人寰。他至死都没有看到晋军南下的影子。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晋军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