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时节|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白日隐寒树,野色笼寒雾”, 此时旧岁近暮,新岁即至。冬至过后,人们开始“数九”,小寒节气这一 天在“二九”与“三九”之间,可谓真正的“数九寒天”。小寒,寒字下面两点为冰,《说文》释寒为冻,寒气是阳气上升,逼阴气所致。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的说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 月半则大矣。”

小寒时节|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岁十二月,合 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古人会在农历十二月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这个祭祀节日有三层意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 并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酬谢他们一年之中为农业所做出的种种功劳。三是人们终岁辛劳,此时农事已息,借此游乐。祭祀活动多在宗庙、家庙中进行。也有的在郊外进行,祭祀对农业起着重要作用的 神灵。直至今日,一些乡村仍沿袭着这种习俗。

小寒时节|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小寒时节,土地冻结,河流冰封,世界一片天寒地冻的景象。宋代诗人杜耒在《寒夜》诗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同代诗人朱淑真也有诗云:“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二诗都言在寒冷的冬季,只有梅花凌寒独自而开。 古人基于长时间对花信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说,即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有一百二十天,每五天为一候,应一种 花信(所开的花),共有二十四候,应二十四种花信。风有信,似有德行,如期而来;花有信,似有灵气,迎风盛开。小寒节气有三种花信,而这第一种花信,便是这梅花。

小寒时节|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在一片冰天雪地里,傲梅迎寒而开,一树芬芳,为银装素裹的世界增添一抹红,也给诗人以灵感。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人们 或写梅品质,或咏梅风姿,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但大都借傲霜斗雪、 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可谓一语双关,启人心智。“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在冰天雪地的季节中读这些梅花诗,暗香浮动,令人陶醉。“腊鼓鸣,春草生”,花木事渐至繁复。梅花之后,下一期花信定会如约而至。“花信风”这个词,人们尤喜 欢这一个“信”字。守信,是中国传统最尊崇的一种美德。如期而至的春风, 因遵守信用,被人们称为信风、德风,也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人万物有灵、 以德为上的观念。风会守信,花会守信,小寒节气的“三候”之一的大雁, 更会守信。

小寒时节|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 这第一候便是“雁北乡”。乡是趋向,小寒时节,虽然大雁还在南方过冬, 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准备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大雁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又长途跋涉地飞回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南北迁徙,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精诚有信,从不爽约。

小寒时节|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因为大雁最为守信,所以古人相亲的时候会把大雁当成信物。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方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大雁秋南飞而春北归,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后来渐渐地,由于大雁比较难以捕捉,就换成了白鹅、羔羊、合欢、胶漆等物。所以大雁就是假的了,就有了赝品的“赝”字。

小寒时节|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大雁随着季节冷暖,春秋迁徙,信而有义,自然也就成为多愁善感的 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的诗句。“鸿雁传书”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例子,鸿雁是书信的象征,鸿雁是候鸟,华北农村流传有民谣: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因此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 这一点在古诗词中运用比较普遍,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这些诗中,秋雁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书信的代名词,寄托着诗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记载: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 19 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天子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

小寒时节|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雁是众多鸟类中相对温和的动物,这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儒雅是相符的, 雁在秋日高空成队飞翔时,队形一丝不苟,衬以秋日肃杀气氛,愈显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美。正是雁自身本能的表露,暗合了人的悲欢离合与亲情友情,所以自古以来人类赋予了它们特别的关注和寄托,亦就成为中国古诗词中极重要的吟咏对象。

小寒时节|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大雁不仅有信,更是有仁,有情义,在迁徙的雁群中,如果有任何一只大雁受伤或生病而不能继续飞行,雁群中会有两只大雁自发地留下来守护照看受伤或生病的大雁,直至其恢复或死亡,然后它们再加入新的雁阵,继续南飞直至目的地,此为仁者之心。另外,大雁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传诵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记述了一个 令人伤感的故事:金泰和五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 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另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天空盘旋一阵,然后投 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石作为记号,号曰“雁丘”,并作《雁丘词》。

小寒时节|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 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雁殉的事强烈地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 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拟雁,赋予雁以超越自然的意义, 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预作张本;古认为,至极,“生者可以死, 死者可以生”。

“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在这冰雪琉璃世界,我们虽然烤着暖气披着羽绒服,在办公室里噼里啪啦的打字,但也能透过文化的敬畏,感受到千年之间中国人共同的朴素情感。这片雪花,这种温度,穿越古今,让我们感同身受。

End

山水之见 记录中国的美

(致敬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更多图文,请关注201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人间时节》

小寒时节|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新书图文赏析:

购买地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