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4日的《奇葩大会》上,作家蒋方舟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在亲密关系中,她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不敢跟对方争吵,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对方不高兴。有一次跟男友闹矛盾,对方打电话过来她就一直道歉,道歉了两个多小时,但对方认为这个道歉很敷衍,在她挂了电话之后还一直打。她看着密密麻麻的来电显示,吓得浑身发抖,但就是不敢拒绝对方,跟对方说“你不要再打了,再这样我就生气了”这样的话。

蒋方舟的“讨好型人格”让她在亲密关系中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即使她一再退让,也没有缓解双方的矛盾。然而,在亲密关系中单纯地做自己了,就一定能解决冲突吗?

答案是,不一定。

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与伴侣的亲密程度是不同的,引发冲突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一味地妥协或做自己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知和科学的方法。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文史哲的教育,有数理化的教育,有音乐美术的教育,却唯独缺失了爱的教育

很多人习惯于在数不胜数的小说诗歌以及爱情鸡汤中汲取所谓的“真谛”,却始终对亲密关系缺乏科学系统的认知,缺乏从心理学层面的深入理解,这导致我们不仅不懂如何真正有效地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冲突,我们甚至不懂究竟什么是亲密关系,在对亲密关系的认知中,存在着很多误区

比如,以下这些问题你真的懂吗?

  1. 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是同一回事吗?

  2. 大丈夫和小女子真的般配吗?

  3. 男人和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

  4. 为什么相爱的两个人总是不能好好说话?

  5. 如何让自己变得有吸引力,有更好的异性缘?

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为这些问题,做出了最好的答案。如何用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解决你在与最亲密的人交往时遇到的问题,用科学的实证方法帮你找到获得幸福的最好路径,在这本书中都得到了答复。

在阅读过程中,你将会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性爱、依恋、择偶等有关亲密关系的一切有全新的认知。

《亲密关系》是美国大学心理学专业的教科书,整合了关于“亲密关系”的几百项研究成果。它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以第三人称讲述的教科书,作者罗兰·米勒是以和读者聊天的语态来写作的,极具重趣味性和可读性

全书引用了大量有趣的数据和研究成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亲密关系的各个方面。书中讨论的亲密关系,鲜见浪漫的色彩,更多的是理性的分析,旨在帮助人们建立幸福而长久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到底有哪些不同?

在这本书里,作者总结了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以下六个标准上,有明显区别:

  1. 了解程度。亲密的伴侣之间有着广泛而且私密的了解,他们知道对方的经历,爱好,情绪和愿望。

  2. 相互依赖。是指两个人之间相互需要和彼此影响的程度。这个 “程度”怎么衡量呢?要看是不是足够频繁,足够强烈,足够多样化,足够持久,越是这样,越亲密。

  3. 关心程度。你关心对方的心情和身体,如果对方感冒发烧或是做手术,他有痛苦,你也感同身受。

  4. 信任。亲密的伴侣,认为对方不会没有理由地伤害自己,这种安全感会加强亲密关系。但是,如果发生了伤害,人们就会变得警惕,降低开放程度和依赖性。

  5. 相互性。两个人会自称 “我们” ,而不是 “我”或者是 “他” 。称呼的改变说明两个人进入了新的阶段,双方都认同了这段亲密关系。

  6. 忠诚度。是指一个人想要长期保持亲密关系的意愿,有了这种意愿,一个人就舍得去投入大量的精力或金钱,不计较短期的得失。


我们最有可能和什么样的人建立亲密关系?

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涉及两个关键词,一是“吸引”,二是吸引力的总和,即“适配价值”

1. “吸引”是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步,也是长期维持亲密关系的关键。

作者认为,吸引力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中的“回报” ;我们被一个人吸引,是因为他能给我们提供 “回报”或者叫做“好处” 。

“回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回报,在和别人互动的时候,能看得见的、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东西,比如,对方出众的外貌和身材,得体的言谈举止,突出的个人能力,较好的经济条件或是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建议,对我们表示出强烈的兴趣等等。

还有一种是间接的回报,是我们通常都没有意识到的,比如说,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喜欢和我们互补的人。喜欢我们想成为的那种人。还有在地理上和我们特别接近的人。可以总结为“相似性”、 “互补性”和“地理上接近性”,这些都会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吸引力。

2. “适配价值”是一个人身上所有吸引力的总和,包括他的年龄、外貌、性格、学历、工作和财富等等。

在寻找伴侣的时候,我们会给对方的各项条件打分;别人也在给我们打分,最后各自掂量一下总分。这个配对的过程至少有这么三种情况:

第一种,“势均力敌”,人们通常会选择适配价值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作为伴侣;这样的关系也倾向于稳定。比如,外貌出众、能力又强的女性,想找的是具有几乎“所有”优点的男性,这样,双方的适配价值才大致相等。

第二种,只要总的适配价值相等,具体每项得分多少,是次要的。比如,在美国,长得最丑的男人,如果想和长得最英俊的男人,获得同样数量的约会邀请,需要多赚186000美元。

第三种,男人和女人对于一些吸引力的评价不同。男人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相比之下,女人更喜欢有能力、有资源,能为她和子女提供保护的男人。研究发现,一个女人越聪明,她对男性财富和地位的要求就越少。(但是世界在变)

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决定一段关系能否幸福、持久?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书中介绍了“社会交换理论”,是从经济的视角来看待亲密关系。

这种理论认为,人和人的交往是一种交换关系,我们都希望用最小的“付出”去获得最大的“回报”,只有当两个人都能从一段关系当中,获得足够的“利润”,这样的关系才能够持续。

这个理论中有三个关键概念,也是影响一段亲密关系是否幸福、稳定的三个影响因子。

  1. 结果=回报-付出。如果这个结果是正的,说明在这段关系当中,你赚了。如果结果是负的,那你就亏了。

  2. 期望值,是你对这段亲密关系中应得收获的结果的预期。期望值和现在这段关系结果的比较,决定了我们在一段关系中是否感到幸福、满足。如果一段关系的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会感到幸福、满足;反之,不幸福、不满足。

  3. 替代选项,即其他更好的选择。替代选项和现在这段关系结果的比较,决定了我们是否要继续一段关系。如果替代选项超过现在的结果,我们倾向于离开;如果替代选项不及现在的结果,我们倾向于留下。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我们对现在的关系感到非常满意,那我们就会很知足,不太会去留意其他的替代选项,从而有更大的可能留在这段关系中。

如何化解冲突,维持亲密关系?

随着两个人交往的深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怎么才能尽量化解这些冲突呢?书中给出了三种策略,分别是降低预期、保持平静和有效沟通

  1. 降低预期。经常检查一下自己对婚姻的预期,尽量谨慎、合理一些,有所保留,不要把预期定得太高。因为对婚姻期望越高的人,结婚之后,失望越大。比如,人们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肯定不会发出放屁的声音。但是在结婚之后,人们就会忘掉这些约束,甚至会在吃饭的时候放屁。

  2. 保持冷静。因为一件 “坏事”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一件 “好事”的影响力。一次激烈争吵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伤害亲密关系。作者提到一种做法是 “及时叫停” 。你可以说,“亲爱的,我现在非常生气,所以说话很直接,给我10分钟冷静一下。”这时候,你可以做几个又慢又长的深呼吸,或是出门溜达一会。

  3. 有效沟通。书中提到了两个技巧, “转述”和 “XYZ表述法” (“转述”是指在交流、讨论、争吵的时候,等对方把话说完,我们再用自己的话,把他的意思重复一遍。“XYZ表述法” ,是指我们可以这样和对方说话, “当你在Y情境下做X这件事的时候 ,我感到Z”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