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绵阳非遗文化的各位传承人,努力寻求着突破,不断创新改良技艺,力图在千头万绪中找到市场与非遗产品的契合点,从而融入百姓生活。下一步,我市将深入以非遗进景区为契机,以非遗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抓手,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绵阳非遗文化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聚焦绵阳”非遗"文化创新之举

刘准用丙烯创作聋派指画油伞

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聚焦绵阳”非遗"文化创新之举

非遗木雕

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聚焦绵阳”非遗"文化创新之举

昨(18)日,安州区剪纸非遗传承人汪玉萍来到学校,向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艺。(记者 安峥 摄)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的绵阳,拥有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是这个古老而新兴的城市一张张亮丽的名片。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一些非遗项目渐渐与社会脱节,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何让老祖宗的东西后继有人,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融入现代社会?近年来,我市紧扣创新与市场的“脉搏”,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大胆创新,一批以非遗项目为蓝本进行二次开发而成的文创产品不断涌现,有的甚至抢占先机,在国际国内市场成了“抢手货”,非遗创新观点互鉴、谱写思维碰撞的篇章。无疑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以及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求变传承困境下的突破

当非遗遇上创新,它们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走进绵阳月饼模制作技艺传承人杨春燕的工作室,创意摆件、琥珀、玉石、吊坠及耳环上的精美花纹、石雕、木雕等……整个工作室生机勃勃。在众多的文创作品中,堪称奇品的“月饼模葫芦木制摆件”,将月饼模与葫芦相结合,无论是葫芦、藤蔓还是叶子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而另一套类似莲花花瓣造型、线条优美的金丝楠木茶杯垫及雕花茶几也极为抢眼,木制茶杯底部雕刻有福禄寿喜或梅兰竹菊等。传统手工艺还用在了琥珀、玛瑙等吊坠及各种珍贵的石头上,作品甚至引来结婚的年轻市民“私人定制“。杨春燕说,这些作品都源于月饼模制作工艺,而优美的杯垫是她的新作,设计理念来源于她院子里养的“多肉花瓣”,从而力图改变非遗传承少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日前,聋派指画传承人刘准在成都锦门,用丙烯替代普通颜料,现场为“中国科技城旗袍艺术团队”创作聋派指画油伞,唯美的画面引来啧啧称赞。刘准与北川羌绣传承人合作,为该团队设计的马兰花系列文创产品,包括指画旗袍、披风、手包等。此前,他的创意指画油伞及羌绣指画旗袍与油伞已多次出现在舞台上,将聋派指画与北川羌绣两种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此外,刘准经过多次尝试,反复思考,将指画画在盘子上,普普通通的瓷盘,成可收藏可日常用的艺术品。类似的创意还有许多。

绵阳非遗文化的各位传承人,努力寻求着突破,不断创新改良技艺,力图在千头万绪中找到市场与非遗产品的契合点,从而融入百姓生活。

破冰创意+产业碰撞出市场“火花”

创意,能够为非遗发展带来全新的动力,企业在市场终端的配合使创新付诸实践。在产业与设计结合下,那些古老的美丽技艺能否“活起来”,甚至“开口说话”?

年画是古老的传统文化,几乎与浪漫“风马牛不相及”。当传统与浪漫相遇,结果会是什么样?文昌年画传承人的尝试让人振奋。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的王钦甲和师父王贞龙(文昌祖庭年画传承人)一起,成立了文昌祖庭年画发掘创作中心。王贞龙主抓创作,他则负责发掘年画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进行产品推广。在王钦甲看来,红酒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品位,如果能将年画与红酒结合起来,必定能开辟新局面。功夫不负有心人,意大利第二大红酒庄齐维科的庄主经人引荐,看到了文昌祖庭年画,主动寻求合作。王贞龙和王钦甲师徒精心创作的《天下第一福》贴上意大利红酒瓶,受到华人及一些外国友人的追捧。与此同时,他们大胆地购进6000瓶年画红酒,很快销售一空。而且年画手机套、年画书签、年画挂历、年画抱枕、大福纸袋等衍生产品不断上市。他们创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年画作品,被用于我市文明城市外宣形象作品。不仅如此,他们还运用市场手段和互联网思维推广,赢得了近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大单。

葫芦雕绘传承人谢咏言和谢沅均,将创意产品中西融合,设计出“中西合璧”的葫芦挂摆件,深受人们欢迎,远销阿联酋、迪拜等地。父女两代非遗传承人,将中国传统艺术以特殊的形式带到异国他乡,中华传统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元素碰撞出“爱”的火花。羌族草编代表性传承人黄强及其创建的公司,研发草鞋上千款,以及生肖摆件、挂件、组合盆景等上千个品种,还开发出了秸秆画、草编垫子和草编茶几、凳子等,粽叶、秸秆、玉米壳……这些农作物材料,则是这些惹人怜爱的形态各异的艺术品的材料,走出了绵阳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全新模式,产品多次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四川汇德轩公司研发出的触及灵魂的、具有鲜明北川地域特色和羌族风格的茶具、真丝系列围巾、瓷器、车挂饰、羌文化礼品、摆件饰品等,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探索以文创为契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非遗是散落在民间的瑰宝,和全国所有的非遗一样,绵阳非遗也大多分散在北川、平武、三台等各县(市)区,甚至是大山里,众多非遗项目处于濒危状态,传承面临着较大困难。非遗创新+产业+市场,让人们看到了非遗创新传承的曙光。如何保护传承创新,让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市非遗保护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通过走村串户普查、整理、建档等形式,共形成文字,照片,录音,卷宗等基础成果,编制发行《绵阳市非遗图典》《羌族非遗口述史》等。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并通过组织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展示、展销、展演等常态化“四进”工程,让非遗文化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建成了一批非遗传习基地、展示场所等,还与高校合作搭建起了教、产、销的桥梁及学习展示平台。组织传承人参加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高等学府开办的各类非遗学习班,不断提高传承创新水平和项目发展能力。并以传承为核心、产业为纽带,利用各种文化场馆、市民广场等举办非遗展示、展演和展销活动,大力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智慧运用互联网+,搭建了开全省之先河的非遗数据库等多个非遗保护数字平台,实现了全市非遗保护网络互联、资源互通、成果共享。

目前,部分非遗创新仍存在非遗传承人个人创意实施阶段,一些非遗也成立了公司或工作室,创意中也有对非遗时尚化、现代化的一些思考。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以非遗进景区为契机,以非遗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抓手,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绵阳非遗文化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仝青 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彭雪 文/图)

编辑:李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