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心里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儿时会用到“心怀鬼胎”这个词,然而在古代有一种病也叫“鬼胎”,只是此鬼胎非彼鬼胎。

  笔者第一次见“鬼胎”这种病是在《傅青主女科》里,书中提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妇人鬼胎,一种是室女鬼胎。这病有什么临床表现呢?腹部胀大,有如妊娠;闭经;面黄肌瘦,气血衰弱;病程较长。

  那么它的病因是什么呢?据傅青主分析,这并不是真正的妊娠,而是妇人与鬼邪相交导致邪气聚于腹中而成。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对某些疾病的认识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并不能就此全盘否定关于该病的记载。

  话说回来,这病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什么病呢?有人认为是妇科肿瘤,如浆液性肿瘤、粘液性肿瘤、葡萄胎等疾病,然而这类病可能还有阴道出血或带下异常等表现,但是傅青主没有记载,排除医案记录不全面的原因,有人认为也可能不是妇科肿瘤,而是虫积。

  说虫积估计不少人会大跌眼镜,这哪儿和哪儿啊,能扯上关系吗?能。比如绦虫病,生病日久则影响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弱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同时绦虫吸食人体营养,导致人体气血不足,从而出现面黄肌瘦,倦怠乏力,闭经,腹部胀大等表现。

  接下来谈治疗。妇人鬼胎用荡鬼汤或红花霹雳散,室女鬼胎先用荡邪散,再用调正汤。总体从用药来看,以活血化瘀、攻逐祛邪为主,同时调补正气。这就涉及到正邪的关系,从病机来看,有实有虚,邪气盛为实,正气衰为虚,若攻实则伤正气,若补虚则助实邪,故用雷丸、大黄、桃仁、红花之品荡涤实邪,又以人参、当归之品以补气血。有攻有补,有主有次,可见其组方之精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