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的语文课本

近日,网上一条新闻引发网友热议。起因是有网友在社交媒体爆料,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收录的李天芳《打碗碗花》一文中,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为“姥姥”。上海市教委去年对此事回应称,“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上海市教委同时指出,“上海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人员来自于祖国各地,丰富的语言交融也有利于共建和营造多元、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此解释大多数网友表示无法接受。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直以来存在的粽子甜咸之争,和豆腐脑的南北吃法。不同的地理位置与人文历史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平心而论,“姥姥”与“外婆”,不管怎么称呼都无伤大雅。在北方,人们通常会叫“姥姥”。不时会听到有人略带骄傲和宠溺地说:“我姥儿怎么怎么样。”姥姥是北方孩子眼中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对象。在南方,人们更偏向称呼“外婆”。“外婆”这个词汇承载着南方人对于外祖母的一份温情、一份牵挂。但不管是“姥姥”还是“外婆”,对于很多人来说被叫的这个人都是一种朴素而又珍贵的亲情存在。

其实,在我们之前学过的语文课本上,很多课文都有方言的痕迹。学习普通话,并不是说要完全摈弃方言。恰恰相反,方言从某种角度而言承载着地方的文化,学习方言的同时也在学习当地文化。更重要的是,是否需要对语言文字进行改动,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尊重原文,尊重多样文化。以推广普通话的名义对文字进行无视语言习惯的删改,是对原有文意的一种破坏,更是一种篡改行为。

诚然,普通话词汇与方言之间,虽然语意可以互换,但是方言本身传达出来的文化意涵是无法准确转换的,原有的艺术魅力也会大打折扣。这也难怪著名语言专家钱乃荣对此事回应称,鲁迅、老舍、茅盾、叶圣陶他们的散文里面一直在用方言词汇,所以有的词不必要改。

当然,上海市教委想要营造多元、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没有错,但想营造这样的环境就要避免刻板印象与思维僵化,如果“外婆”是方言,保留方言而不是替换成标准化词语恰恰体现了多样性、包容性、传承性的做法,这既是对方言的一种维护,更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传承。(文/李沐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