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地方志多年深耕推出文献整理、地情普及、地情研究、方志研究四大系列,其中“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从多个角度解读申城前世今生,丛书今天首发第一批两种:葛剑雄《上海源》、薛理勇《苏州河》,其余三种《黄浦江》《老城厢》《古名镇》预计下半年推出,分别由复旦大学教授傅林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教授张雪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所著。”2019上海地方志论坛日前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办,会上,复旦大学教授、学者葛剑雄分享“江南与上海”主题讲座时追溯了江南的来历和演变,诠释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独特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葛剑雄:谁不忆江南?江南何时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上海跟江南关系密切,上海本身就是江南的一部分。”2019上海地方志论坛日前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办,会上,复旦大学教授、学者葛剑雄分享“江南与上海”主题讲座时追溯了江南的来历和演变,诠释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独特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我们现在讲江南,一般就是指长江以南,但是在古代比如说秦汉时候,江南并不是指今天长江下游,而是指长江中游的江南。上海这一带的长江南面叫江东,所以看中国地图上,长江到了安徽这里,其实不是向正东的,而是东北向的,一直到南京那里。比如项羽兵败到了安徽的长江边上,他想想对不起江东子弟。”葛剑雄谈到,直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还是称今江苏、安徽的长江南面为江东,但当时的江南并不是一个发达或有吸引力的地方,《史记》里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就是说江南地势低、气候潮湿,男人活不长;甚至一直到东汉时候,还有些人宁可交出自己在江南的比较大的封地,去换一个北方比较小的封地。

那么江南是从何时开始扭转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直至占据C位?“到了唐朝以后,江南越来越发达,我们能看到唐朝时了留下的一些称赞江南的诗,江南成为大家所所向往的地方。”葛剑雄说,我们现在讲江南,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江南就是指江苏、浙江,八个府一个州,就是指江苏苏州府、松江府(含上海县)、常州府、镇江府、江宁府、太仓州,浙江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广义的江南泛指江苏、安徽长江以南与浙江钱塘江流域,江苏扬州、江西江南数县,“甚至有的讲的更广,把长江南面也讲江南,也没错。”

葛剑雄:谁不忆江南?江南何时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葛剑雄深度解析上海文化的新著《上海源》正是此次上海地方志论坛发布的最新成果之一。上海地方志多年深耕推出文献整理、地情普及、地情研究、方志研究四大系列,其中“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从多个角度解读申城前世今生,丛书今天首发第一批两种:葛剑雄《上海源》、薛理勇《苏州河》,其余三种《黄浦江》《老城厢》《古名镇》预计下半年推出,分别由复旦大学教授傅林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教授张雪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所著。

葛剑雄:谁不忆江南?江南何时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这套丛书聚焦的无不是上海的人文地标。比如苏州河,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在《苏州河》中写到:远在上海建县以前,苏州河就已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纵观苏州河两岸,如今已成为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最好见证,在功能布置、建筑形态、工程材料、细部装饰中,无不蕴藏着丰富的经济、科技、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密码与价值,向今人、后人展示上海城市历史文化。

葛剑雄:谁不忆江南?江南何时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苏州河旧景

可以说,“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回应了大众对于了解家乡、了解上海的需求,以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出发点,将大部头、小众化的地方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情知识,具有准确性、代表性、权威性和普及性。

葛剑雄:谁不忆江南?江南何时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论坛上也发布了多部从不同角度挖掘方志地情资料的新著。《方志上海微故事——变迁与更新的印象》共收录14篇小故事,从方志中提炼和梳理贴近市民群众日常生活、市民喜闻乐见的内容改编,力求地情普及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既有严谨的史料支撑,又侧重市民切身感受和近70年城市发展中的细节演变。

葛剑雄:谁不忆江南?江南何时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五月黎明——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从中共领导人、解放军指战员、地下工作者、上海市民等亲历者视角切入,所收录文章讲述了在解放和接管上海的斗争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条战线迎接城市新生的艰难历程。内容涉及中共领导人对于上海解放与接管的预先谋划与安排,战场上解放军指战员宁愿多流血牺牲也不使用重武器以保卫上海完整的英勇无畏,进城后人民子弟兵不住民居、不扰民、甘于睡马路的感人事迹,地下党组织动员党员群众护厂护校、打击敌特、维护社会治安的种种斗争,以及国民党起义人员和上海广大市民对解放历程的点滴记忆。

2019上海地方志论坛同期发布《上海市方志馆建设与发展报告》。会上,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透露,截到2019年4月底,目前上海二轮修志已累计出版志书49部,占总数220部的22%;进入市级评议的志书累计71部,占总数32%。

如何进一步做实、做强、做大地方志文化品牌?上海地方志紧密围绕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重大史料挖掘和开发整理,进一步在志鉴史编纂上加强创新性发展,在地方志开发利用上推进创造性转化。据悉,去年已启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实录》《上海自贸区建设实录》《上海全球城市史》《江南文明通鉴》和国内最早的年鉴《1852上海年鉴(英文版)》等一批地方志开发利用重大项目。2018年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奖中,上海有7部年鉴获奖,召开了全国首次年鉴国际学术论坛;推出《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12卷)、地方志普及读本《上海六千年》(3卷)等。此外,上海地方志理论研究上新台阶,与复旦大学成立全国首家高端平台“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上海通志馆新馆和老馆新舍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