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4月6日凌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山下村一养鱼户疑遭他人投毒,6个鱼池养殖的1万多条中华鲟一夜死光。巧合的是,去年4月15日下午同一地点也发生类似投毒案,当时致死2万多条5万多斤中华鲟。经调查,初定养鱼户养殖的中华鲟疑遭他人投毒死亡。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侦查。

此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将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到中华鲟身上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

养鱼户可以自由养殖中华鲟?

野生的中华鲟目前生存状况如何?“野生保护动物不允许私人养殖”

“不可能是中华鲟,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是不允许私人自由养殖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焕章研究员看了此新闻报道后,肯定地回复科技日报记者。据他推测,养殖户所死亡的“中华鲟”应该属于杂交鲟,这是由鳇鱼和鲟鱼杂交产生的鱼种,主要分布于里海、黑海、波罗的海、白海等海域,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被养殖户广泛养殖。

“对于养殖户来说,如果真是养殖中华鲟,实在划不来。” 刘焕章进一步解释道,“中华鲟成长周期慢,约需十年才达到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并且市面上根本就没有苗种可养育,抗病能力又弱,投入和时间成本太高了。”

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中华鲟都是纯野生?“为了保护该鱼类,也通过人工繁殖方式延续后代。目前,我国进行中华鲟人工繁殖的单位有长江水产研究所等。但由于繁殖规模不大,很多技术难点尚未突破,人工繁殖情况不太乐观。”刘焕章说。被定性为极度濒危动物

1834年,英国人Gray在珠江流域采集了世界上第一个中华鲟的标本,并用“中华”两字命名。拥有“水中大熊猫”美称的中华鲟为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纬度最低,体形最大,生长最快,为我国特有种。

“全世界的中华鲟总共有20多个种类。我国长江流域分布有三个种类,珠江流域有一种,黑龙江也有一种。不过现在几乎都见不着。”

刘焕章说,“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在淡水中出生,在咸水中生长,性成熟后洄游到出生地再交配产卵。以前它们常在金沙江产卵,自从建了葛洲坝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加上长江捕捞过度,造成中华鲟的产卵面积逐年减少,目前种群数量极其稀少。”

“80年代,在珠江流域还能看到中华鲟,现在没有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新辉说,1996年2月,珠江流域发现中华鲟记录,在珠江流域武宣二塘江段的河道整治炸礁中,一尾体重约250公斤的中华鲟被炸死,标本现存于广西水产研究所。

1997年7月,西江梧州渔民误捕一尾体重约230公斤的中华鲟,后被放生;2002年5月,西江梧州渔民误捕一尾体重约5公斤的中华鲟,最后也被放生。2014年4月,李新辉所在研究所科研团队使用EY60鱼探仪探测到江流域梧州段长洲坝下游有疑似中华鲟回波信号。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现。

刘焕章说:“中华鲟很早以前就被定性为极度濒危动物。”拯救中华鲟亟需技术突破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华鲟野外繁殖的次数不仅是在减少,甚至是将完全不在野外繁殖,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此物种可能“绝后”。

如何拯救中华鲟的现状呢?“要加大人工繁殖规模,突破繁殖技术难点。”据刘焕章介绍,中华鲟性成熟晚,在每年秋季繁殖,繁殖过程中对环境要求特别苛刻,现在人工繁殖存在很多技术难点。

他说,虽然已经有繁殖成功的先例,但整体繁殖技术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对中华鲟的生存环境不了解。“自然界生物的生长非常复杂,涉及到温度、营养、光照等多因素。比如中华鲟生活在海里,人工繁殖是否同样也在海水环境里进行呢?实验证明是不需要的。”

“为什么现在不见中华鲟在野外繁殖呢,其中的原因现在还不知道。”他建议,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对中华鲟在野生环境下,尤其是长江流域的栖息环境、成长行为作深入、详细研究。“如果研究透彻,技术完善,对中华鲟的保护将具有突破性作用。”

前几年,珠江肇庆段也试行放流中华鲟1000多尾,探寻中华鲟种群的恢复。可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涉及到经费等因素,目前暂没有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监测、回收数据。李新辉强调,必须加大力气培养技术团队,用项目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有效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对长江流域捕捞的管控要加强。”刘焕章表示,保护中华鲟的最终目的是让其能够在野外生存、繁殖、成长。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