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释义:

(1)适:符合;适合。适我愿兮——《诗·郑风·野有蔓草》。这里解释为,固定的适用方法。

(2)莫,表示揣测,或许,大约。

(3)比,比是中国古代对律典无正式条文规定的,可以比照类似法条或判例断案的制度。《礼记·王制》郑注:“已行故事曰比。”这里解释为参照标准。

(4)怀,思也——《尔雅》。

(5)德,内心的修养。德,德行——《篇海类编》。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

(6)土,业也——《皇极经世书》。

(7)刑,处罚。

(8)惠,好处,利益。

(9)放,逐也——《说文》。

(10)多,众也——《尔雅·释诂》。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适用方法,不做想当然的事情,只把义作为做事的参照标准。”

孔子说:“君子心念的是德,小人心念的是业;君子想到的是处罚,小人想到的是好处。”

孔子说:“为追逐利益采取的行动,众人会怨恨。”

解析:

这里接着前面“士志于道”讲的。前面讲君子怎么样的,这里就讲君子会怎么样。

“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会变通,不会用一个固定的方法适用天下所有的人和事。君子“敬事”所以不会想当然的解决事情。君子会变通与敬事前面都讲了,这里怎么还讲呢?是为了引出君子处世的标准——义, 符合义的才做。

士志于道就是君子,然君子行仁,这里又说“义之与比”,把义作为君子的标准,那么究竟是仁是价值观还是义是价值观呢?这是个问题。但义的论题太大,这里就不讨论什么是义了。留待以后,仁义共论之。

说了君子的处世标准,再说君子的在义指导下的表现。这里以君子和小人对比来说明之。君子在乎的是内心的德,小人在乎的是身外之物的业,家业等。君子做事情想到后果,害怕处罚,小人就想到好处了,至于处罚,不知也,或者知之当做不知。

后面又回答了小人的行为准则——依利而行,会导致的后果——“多怨”。“多怨”就会害仁,不是仁者,知者的行为。前文说了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党的行为准则就是依利而行、不顾其他。这里又说了依利而行会多怨,是不是回答了前面呢?所以前面的解释“各于其党”句是恰当的。

考察这个利是不是在义的允许内,就是观过,是允许的就是仁,所以前文说“观过,斯知仁矣。”

关注“我爱多嘴”公众号,可以看到更多精彩解释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