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般若讲堂 | 正宗法师讲解《楞严经》4月10日课件

>>mp3在线收听方法<<

按住链接“选择复制”

然后点击“打开”

如果出现浏览器

请随便选择一个

然后到达页面单击“播放”

4月10日上午第一堂:

http://m.ximalaya.com/64511262/sound/81639650

4月10日上午第二堂:

http://m.ximalaya.com/64511262/sound/81639651

庚四.要妙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此第四题,要妙为名。上七字为最妙,属显题。大方广,以次为体、相、用三大之义。大者、直目性体,横竖无际故;方者,具足德相,恒沙称性故;广者,称体妙用,出生无尽故。《华严》具此三大,斯经亦具,益见与《华严》同旨矣!妙,名不可思议,莲华,喻如来藏心,因果交彻,染净一如,略取方华即果,处常、净二义。王者,自在之意,亦见斯经与《法华》同条共贯矣!下八字为最要,属密题。佛母,表其出生义;陀罗尼,此云总持,明其含摄义,十方一切诸佛,皆从此经之所出生故。前云: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故称佛母。陀罗尼:此云,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即指佛顶神咒,能总持一切诸法,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故冠以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庚五.因果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此第五题,因果为名。上四字,及首楞严为果,属密题,诸菩萨万行为因,属显题。按此经原系中印度,那烂陀寺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故名《灌顶章句》。此依总彰别,意显此经,所有章句,皆属《灌顶部》出故。《灌顶疏》云:印度密部有五:东方阿閦佛,名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名灌顶部;西方弥陀佛,名莲华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中央毗卢佛,名如来部。此经是《灌顶部》,诵此章句,仗其秘密之功能,而悟理起修,亡尘照性,遂得疾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则为诸菩萨万行,是无作妙行,蒙如来智水灌顶,亦犹刹利之受职也,证入楞严究竟坚固之果。

庚六.总答

汝当奉持。

以上五名,汝当因名思义,敬奉受持。《正脉》云:盖必以智照境,随机受益,从性起修,尽其要妙,满其因果,方为能奉持也。夫既说全经,而又备陈经目,则如来所以应求而说者。可谓委悉尽矣!

二.如来备说五名竟;并上大科,丁二.如来答定竟。

丁三.当机获益·分三:戊初.叙述所闻 二.顿悟禅那 三.渐证二果

今初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

此出名总答。说是语已竟之时,阿难及诸有学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即指秘密心印,圆通妙体,得此为因地心,可以成佛曰印,众生不知曰密。又即摩诃悉怛多,般怛啰之义,此云大白伞盖,虽无前五字,文之略也。前文重宣神咒,述功劝持,并恳示进修,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及闻此经,文殊问名,如来备说,五种了义名目,此五名,皆诠尽理,直指之了义。《正脉》云:名标总相,义演别相,得其别相,可以开悟,得其总相,可以奉持。盖开悟宜详,而奉持宜简,然总别互收,利益齐等,故双述显益也。

戊二.顿悟禅那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

前叙闻并及大众。此悟,乃大众同悟也。顿悟禅那者:自如来逐答,三定别名,并未言禅那,独至此处,始一称之,下连修进圣位,足显谈圣位处,即是说禅那耳。文从信、住、行、向、四加、地等,顿悟渐修,经历五十五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增上妙理:增上,殊胜也;妙理,即玄妙理体,迥超权渐,乃圆顿之极则焉。心虑虚凝者:《正脉》云:全经朗彻,万象一心,海印森罗,言思不及之境也。

戊三.渐证二果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前虽悟同大众,而证有分别,此阿难进位于二果,非大众同证也。断除三界修心:此断思惑,于修道位中断之,故曰修心。然全分八十一品,通三界九地,每地各九品,断欲界前六品,而证二果,断后三品,而证三果,断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而证无学。今云六品,即欲界前六品也。阿难原是初果之人,自闻经至三卷终,大开圆解,顿获法身,然理虽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至此方证二果。微细烦恼者:即思惑,拣非见惑之粗耳。足见阿难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故,虽证二果,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也。请位至此,名圆位因果周。

丁三.当机获益竟;正宗大科,丙初.正修具示成佛妙定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九卷终)

4月10日上午第二堂: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卷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著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丙二.助道别详护定要法·分二:丁初.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 二.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丁初·分二:戊初.阿难请问 二.如来详答

戊初·分三:己初.谢前述益 二.总问诸趣 三.别举地狱

今初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此处仍属正宗分。然正宗未竟,遽结经名者,以前为正修,阿难问定,如来答定。总示别答,从因至果,言义俱周,理应结名。以后为助道,资助楞严大定之成功,故别详护定要法。初谈七趣劝离者,此以戒助定。二辨五魔令识者,此以慧助定而已。《正脉》云:自经初,每曰轮转,曰诸趣,曰轮回,曰沦溺,乃至十二类生,皆以谓此,而不及详言,故此委谈劝离,所以警淹留也。

此谢前述益,即从本座而起,顶礼佛之双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十二类生,颠倒妄想,一时顿销,故具折伏之大威。五十五位,增上妙理尽情吐露,故具摄受之大德。慈音无遮遮者限也平等也:教不简乎亲疏,机不分乎胜劣。善开众生,微细沉惑者:善巧方便,开示众生,微细烦恼,以思惑修道位中所断,行相难了,故曰微细。无始俱生无明,故曰沉惑。此皆破妄也。妄既破,而真自显,喜菩提之有分,知涅槃之可修,从此生死无干,故得身心快然,得大饶益也。 初.谢前述益竟。

己二.总问诸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此总问诸趣。先据唯心真实。世尊,若此众生,所具如来藏性:其体不变曰妙;其用随缘曰明;从来无妄曰真;究竟不染曰净;具此四种德相,曰妙心;本来周遍圆满。妙心既已如是,乃至超略之词,超四大、五阴、根、尘、识法,以及虚空,乃至大地草木器世间,蠕动含灵有情世间,本来原具,真如自性,即是十方如来,成佛真体,无二无别。

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既是佛体,自应真实,云何复有七趣之虚妄耶?等道,即仙道。世尊此等诸道,因何而有?为复真如体中本来自有耶?为是众生心中妄习生起耶?若是真如体中,从本以来自有,则七趣不应虚妄;若是众生心中,妄想习气生起,则心外有法,与今现悟遍圆之义不符,所以未敢深领,而致问也。

又前满慈所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三种生续?此阿难所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七趣虚妄?同耶异耶?答:前问三种生续,起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今问七趣虚妄?由于情想差别,故见轮回。若悟后文,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着;但一虚妄,更无根绪,则二疑俱释矣! 二.总问诸趣竟。

己三.别举地狱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此淫报。举现事以问地狱之报也。称呼曰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大戒,而又私行淫欲,既已破戒,且以妄言谤戒。谓行淫,非同杀生害命,非比偷劫财物,但是彼此交欢,现前无业,将来亦无果报。盖私淫是破戒,妄言无报是破见;毁律误人,罪恶弥甚;故感华报、果报,一时俱受。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者:淫欲属火,故感女根生大猛火,业力增上,报不容缓也。后于节节,猛火烧然者:《乌刍章》云:说多淫人,成猛火聚,信不诬矣!此华报不足以偿,故命终神识,径堕地狱,而受果报矣!《指掌疏》云:下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今宝莲香,虽说淫欲无报,犹信杀偷有报,似是九情一想,受报应在风火二交过地。但以毁戒误人,罪恶极重,故云堕无间地狱。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琉璃报复属怒,善星邪见属痴,亦举现事,以问地狱之报。合上宝莲香私行淫欲,总之淫、怒、痴三,为堕狱之因。为人在世,不可不慎;若复修行,更宜痛戒。琉璃王,是匿王太子,诛瞿昙族姓,以报一言之辱。惟以嗔怒增胜,杀戮太过,故致堕狱耳。琉璃王少时,定省外氏,适释种为佛新造讲堂,庄严灿烂,中设法座,佛尚未坐,而琉璃王竟坐其上。释氏骂曰:此婢生物,汝有何福,敢于中坐?催逐令出。太子出已,语侍臣好苦言:释种辱我至此,我绍位后,汝当告我,我起兵伐之。婢生物:因匿王求婚于释氏,若不许,恐挟嫌伐我;若许,又非所愿;后乃以婢女,充为释种女嫁之。太子是其所生,此次来外婆家。及至长成,废父自立;好苦来告大王,曾记释种一言之辱乎?遂起兵伐释种。目连请佛救度,佛乃默然。于是目连以钵盛诸释种,至于天上。大兵既至,恣行杀戮。琉璃王有欲害佛,入见佛已,毛骨悚然。佛记七日之后,当入地狱。王惧,率领军队,乘船入海;时至,水中自然出火烧灭。大兵既退,目连见佛曰:当时请佛救度,因佛默默无语,我乃以钵盛救,送到天上,今则持归。佛语之曰:定业不可转,非汝神力,所能奈何!启钵视之,皆化为血水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