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指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这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柴窑的存在仿佛一个美丽的传说,浩如烟海的典籍印证了柴窑的历史地位。但柴窑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以及窑址、残片是否存在,至今依旧是个谜,当下的争议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都不会有答案。

柴烧陶艺的历史和发展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制陶器时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

在现代制瓷、烧制技术的条件下,一种与传统柴烧审美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烧制观”在盛行,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使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与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

柴烧既是如此古老而共享(中外皆然),就一项工艺的角度出发,各方工艺师定会尽全力在这个舞台上全力演出。不同地区的土,燃材、技法都会形成不同的风格,说白一点,什么土,什么地区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呈现,这本来就是一个百家齐放争鸣的时代,地区风格长久来深深地影响着工艺师的创作。有人说日本柴烧,烧的是意境、禅味。而欧美的作品则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那什么才是台湾柴烧的风格呢?台湾文化颇具多样性,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因地理位置与历史原因受到日本的影响,各地匠人间的交流学习,经济上的往来互补,便造就了台湾柴烧的独特风格。于是台湾匠人因势制宜的阐发了“Xin”柴烧的烧艺和美学概念。

薪——“薪火相传”,木材古往今来是人类用的最大宗的燃材,在更早的年代甚至是唯一的。柴烧,就是用木材作为火的供给,燃烧所生的温度,使之能达到陶土烧结的效果。木材燃烧所积累的碳素是改变水质量的要素,木灰所附着的胚体变化无穷,火的柔软使曲线柔美自然,但她的猛烈又让火痕形成独一无二的美感。木柴的全程使用,也构成了柴烧的基本第一要素。

新——从工艺上的创新到环保,一切师事自然循环净化的观念。柴烧工艺中一直被诟病的问题就是砍树、环保。就木材种类而言,不刻意强调木材的种类或是经济价值,经验显示,木材的种类越多,反而有助于落灰的多样性 。“Xin”柴烧的精神:木柴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碳水混合物﹙水蒸气+碳素﹚。诚然,二氧化碳是地球暖化的元凶,但它却有一益﹙光合作用)。尤其是在山里,比起其他的日常生活的二氧化碳生产源,就量和质的方面,碳水混合物﹙水蒸气+碳素﹚中的水蒸气上升至云层,可帮助水气凝结进而降下甘霖。至于黑色的烟,实质上是碳素,落入水中可净化水质;落入土中能改变土壤的酸碱值。它的“黑”只是表面的颜色,并不是内在的好坏。

心——乃情怀也,也是工艺师渴望突破超越的心,绝不是一般“寄烧”作者所能体会的。在陶艺界,柴烧,是很多陶艺匠人的梦,但也是一些外围人士谋利的工具。他们买几个胚,付一点钱,然后坐享其成果。过不了几天,被人称做“大师”就欣然接受。反问柴烧真的有大师吗?有何标准?恐怕是大师﹙失﹚所望。柴烧匠人追求烧艺的心境,不应该单纯用器皿来衡量,他们的情怀和用心,更加值得我们敬佩。

柴烧到底好在哪?

对柴烧的追捧,还得从我们的邻国日本说起。现代柴烧并不仅仅像字面上看到的只是“用柴烧制”这么简单。这个概念源于日本的寂侘美学,烧成的器具多用于茶酒具或是室内陈设。

因为柴烧出的作品往往平和、自然,可以很好地烘托出宁静平和地雅致氛围,同时色彩通常也很低调耐看,不会抢去主体物的风头,所以已经在日式生活中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可以说,柴烧已然成为日本陶瓷的一大风格。例如极负盛名的信乐烧、志野烧等都是柴烧的门类。

近几十年,这种审美趣味逐渐经过台湾传入大陆,正好契合了大家近日渐浓厚的,对于专属定制、品质生活和回归自然的追求,于是便风靡一时。

如何鉴赏柴烧

我们可以从材质与做工、落灰与火痕、韵味与意境几个方面来考量。

材质与做工

材质与做工是最基础的,做工的好坏除了众所周知的成型、修坯等细节把握外,大部分取自欣赏者的审美偏好,无法一概而论。

但泥料的优劣却是有相对的标准的。柴烧一般会用混有一定熟料或者瓷泥的陶土。

这样烧成的器物一来可以拥有带有独特质感的表面,二来由于含铁,与火接触的过程中气氛的微妙变化会引发器体表面会呈现更加多样的色彩。

陶艺家们通常会有自己的泥料配方,好的泥料不仅在烧成时好控制,更重要的是触感和发色都非常舒服。

落灰与火痕

落灰与火痕是柴烧最独特的地方。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装窑的时候,制作者会谨慎地设想希望带到的效果。例如将希望产生窑变的器物放在相对靠前的地方,把希望有垂釉的器物放在靠后,接近火舌尾部的地方等。

韵味与意境

韵味和意境是柴烧最高级也是最难描述的特质。

好的柴烧就像是服装,挂在店里时不一定耀眼,然而一旦找对了符合自身气质的那件穿上身,衣服和人都似乎获得了新生,脱俗而独特。

挑选柴烧地乐趣恐怕正在于此,唯有练就了一双慧眼,可以想象出一件器物摆放在自己家中的样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它令人惊叹的美。

柴烧之美愈久迷人

柴烧之美,贵在原始质朴,意在回归自然。倡导一种质朴、古拙的原始之美。

火中涅槃

 烧窑过程中,柴火直接在陶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泽温润且变化多端。同时,木柴燃烧后的灰烬随热气流窜入窑内,附着在陶坯上。

当温度高达1200摄氏度以上时,木灰熔融,与陶壤中的氧化铁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然的落灰釉,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独一无二

柴烧陶器作品拥有浑厚内敛的质感,其“火痕”与“灰釉”所构成的人工无法达到的自然美妙纹路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火痕和落灰会因烧窑的薪柴材质不同、坯表落灰多寡、烧窑时间的长短、坯体在窑内的位置及所受的温度差异而呈现各异,这也决定了每件柴烧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非大师,不柴烧;论烧艺,天知道

行业里流行一句话叫“非大师,不柴烧”,从侧面反映出陶瓷艺人对于柴烧技艺的敬畏。目前中国大陆乃至台湾地区能烧出柴烧精品的人屈指可数,种种客观因素决定了柴烧陶艺与生俱来的难度。

柴烧作品成败取决于陶艺家对火的把控,可以说,没有两年以上经验的作家是烧不出优秀作品的。

物以稀为贵

柴烧无法量产,为能烧出精品,每次只能用小窑烧造,且成品率很低,市场极其稀缺。近年来,柴烧作品越来越受到追捧,特别在台湾地区,柴烧已成为陶瓷中的奢侈品。

愈久迷人

柴烧茶具,不单单美丽,原料取自天然,完全没有毒素,有净化茶汤的效果。同时,柴烧茶具经过长时间茶汤滋养,色泽更加温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