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美国名校十分注重阅读能力,在他们看来,从小广泛阅读世界名著,从来都不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而是一种必备的素养。在当下各种有关阅读的名词也应接不暇,“亲子阅读”、“早期阅读”、“分级阅读”等等等等,也有很多父母确实很重视,孩子很小时就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带孩子一起看绘本,陪孩子在睡前读故事,然而仍然有很多家长反映,一直都陪着孩子读书,可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不行啊,写作不会运用,有些甚至连很好的阅读习惯都没有建立起来,为什么家长们会有这么多的困惑呢?那么首先,我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阅读就等于阅读力吗?是不是有大的阅读量就一定会提高孩子的阅读力呢?读完一本书后,经常引导孩子思考,才能锻炼孩子的阅读力。下文中,她给中国父母三点建议,帮助家长理解学习美国教育对阅读的思考和训练的精髓。

阅读完全文大概2分钟

从斯坦福到哈佛阅读量有多重要

看到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石国鹏校长曾说,“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孩子将来出国留学就是天大的笑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斯坦福为例,平常上课,老师没有教科书,要学生自己去借相关的书。这也要求学生能在很快的时间里,搞懂大量文献的精华在哪里,具备快速概括的能力。

不仅是斯坦福,现在非常多顶级名校开设通识课,如果入学时知识面不够大,不知道自己对哪一个东西感兴趣,会比较迷茫。像一些比较老牌的学校,比如哈佛、耶鲁,人文气息比较浓,如果学生从小没有大量名著的阅读训练,也很难融入进去。再加上,学习英语,学到后来,就会发现,有很多比较经典的语言用法,都是从名著中来的……

回到当年斯坦福我在的那个班,班上有美国的,英国的,巴西的,亚洲的,当然也有其他中国的同学。就阅读数量,我们也不差,但美国学生,对于文本的感觉,真的非常好,他们能瞬间抓住整篇大概一千来字的专业文献,到底想要说什么,并且迅速提出自己的思考。

这当然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去理解西方的文体,本身就要转一个弯,想一想,所以没有那么快,但也和美国人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提供的系统的阅读训练有关。

“看过很多书”不等于“有阅读力”

他们的阅读作业就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阅读理解题,很喜欢让人总结,“以上说明了什么。”他们的阅读作业,更多是论文式的,他们从来不会告诉你,一个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会给你一些线索,让你去思考一件事情,一段文本也好,一本书也好,都只是你思考一件事情的起点。

比如“哈姆雷特值不值得人们的同情?”这个题目,你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段文本,甚至一本书,肯定就不够了,得看很多其它的资料。

这样的阅读训练,自然解决了2个问题。

第一,是阅读面。美国学生上了中学后,也很忙,每个学期读的书,也很有限,但老师会提醒大家,“你看这本书看得很有趣,你对它做一个主体阅读,你找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做一下比较。”

比如孩子读一本科幻,科幻是讲机器人,那么,能不能找所有机器人的书都做个比较?比如孩子读狄更斯,看到那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刚刚结束,有“人吃人”的现象,那这个时代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他就要去找找同时代的其他英国人,乃至法国人,是怎么写的。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一个点,让孩子的阅读面不断扩大。

第二,是阅读力。很多人喜欢读小说,因为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不是说看故事情节本身有问题,但在情节背后,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经常引导孩子思考这些问题,才能锻炼孩子的阅读力。世界名著不是网络段子,不能只看精彩的造句,背后闪闪发光的思想能给孩子更多养分。

世界名著是训练孩子

独立思想的绝佳利器

美国人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前面提到的阅读课、阅读作业,就是提供一个渠道,让孩子有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人会因为你说的怎么样而打压你,大家都更加关注你为什么能得到这个结论,这本身已经是一件让人挺兴奋的事情。

而很多学校还有类似戏剧的课程、社团,社区里也有免费开放的图书馆等,这也刺激了孩子去阅读更多名篇名章。甚至不少美国小学还开始减少或取消家庭作业(或延长孩子在校时间,让孩子在学校把作业做完再回家),转而要求孩子每天阅读。

为什么他们愿意让孩子花那么多时间阅读世界名著?这和美国教育的精神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只是美国人,世界上所有重视阅读的国家,都有很多学者验证过,名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直流传下来,不仅因为它很值得你一读再读,而且因为它的深刻。

真正好的书,作者通常不会跳出来跟你说话,而是把解释权留给读者,你从中看到了一些东西,每隔一段时间,成长了,去看更多书,再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原来早已经被人说透了。

比如我现在都记得,我在美国学校看到的一个特别的现象,同样是莎士比亚,他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都会读莎士比亚,为什么呢?因为在不同阶段读莎士比亚,理解力不一样。

作者不会试图说服你,而是展示最纯粹的人性,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所有东西都浓缩在里面,像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或者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谈政治,再比如《银河铁道之夜》,谈生死……和这样的作者交流,就是一种很好的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训练。

给家长和孩子的3点建议

第一,阅读面比阅读量重要。

知识面的拓展,越早越好,因为9岁以前,人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有一种特别强的探索欲望,这个时候,把整个阅读面铺开,让孩子知道,哦!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不一样的东西!——他们以后才有可能有兴趣去做更多学习。

我发现,很多家庭都很鼓励孩子阅读,读越多书越好,拼数量,但不做引导,这就很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孩子在阅读上“偏食”,比如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学生,非常喜欢历史,多喜欢呢?他妈妈都开始担心孩子一有空就去书店,钻到历史那一区里,别的书都不看。

这种时候,父母是干涉呢?还是呵护孩子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我觉得,“干涉”这个词听起来不太友好,但引导是一定要的。

现在有一些孩子,他们的知识面其实是很窄的,比如一个喜欢科学的孩子,他可能就只读科学,但只有当知识面足够广,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你才有可能思考“我将来要干什么”,所以要引导。

如果没有引导,孩子本能地就会喜欢自己第一眼看上的,一直读下去。但不是说强掰,而是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比如我喜欢历史,我看了书,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是怎么统治的,因为她在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都出现了,为了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我就去看了伊丽莎白一世的传记,了解那个时候的英国……

第二,让阅读融入孩子,而不是打发时间。

接着谈具体的阅读方法,孩子是需要我们清楚地告诉他们,书还能怎么读?

“如果阅读不能融入自己,那就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我自己作为学生时,阅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消遣,那个时候想不到那么多,知识面储备很少,我就更关注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什么,这是最基础的一层。

等到上大学以后,我发现,原来别人读过很多经典名著,是我没有接触到的,是不是他们思想比较深邃呢?再到现在,我自己作为一个老师,去教孩子们读名著, 我会开始关注,阅读时、阅读后的我,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很多孩子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只能看到一个故事的情节,没有办法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这不是什么问题,阅读启蒙期,所有人都是这样的,随着阅读力的提高,孩子学到更多学科的知识,并有意识地把这些知识和自己读到的世界名著结合起来,他们的思想境界就会截然不同。

第三,家庭氛围才是一切的根基。

我给大家最重要的一个建议,还是家里一定要有阅读的氛围。

如果有专门的书房,当然是最好。或者说父母本身就特别爱阅读。很多人也问过我,我对阅读的兴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很难说清楚,因为我们家最多的,就是书柜,我妈妈也特别爱和我聊阅读。

所以,前面谈到的阅读偏食的问题,家长也可以从自己做起,孩子就是有样学样,会去看父母自己在买什么书,在看什么书,比如平时父母就特别爱看科学书,孩子最起码也会看两眼。

我很佩服的一个学生的家长,她就把孩子的阅读面培养得很全,从文学到哲学到科学,从历史到自然到经济学等,几乎所有学科,她孩子都看。因为她们家,从公公婆婆、到她和丈夫,喜欢的书就比较杂,家里几面墙,都是书,家里还没有电视,大家有空就坐在一起看书,氛围特别好。

最后我想说,阅读就是特别花时间的,但这个时间花得非常值得,在学校里,孩子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回到家,我们就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慢慢和阅读发生感情。

10岁以前,是培养孩子阅读力的黄金期,是大量做输入的时候;而10岁以后呢,就是要用阅读力去做输出了。其中,6-12岁这个阶段呢,是培养阅读素养的时期,能理解运用和书写的能力,能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捕捉信息,能从阅读中掌握自学能力,能积极参与跟阅读有关的一切活动,进行阅读延展和表现,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和兴趣感,那么12岁以后,能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阅读就能把孩子区别为爱读书和不爱读书两种类型了,因为12岁以后孩子的阅读力已经定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