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的一个凌晨,黑龙江省虎林市区,3个人、1部越野车正迎着期待已久的目标进发。我们此次东北中俄边境自驾游,全程没有向导,没有行程规划,甚至没有足够的旅费。唯一靠点谱的准备就是前一晚刚刚下载的手机离线地图做行车导航,这预示着我们此中俄边境的行为将是一次非常疯狂的探路之旅。

当虎林城里的人们还没睡醒之前,我们已经开始沿着北大荒平原的省道向珍宝岛的方向进发了。大片大片的大豆、玉米地满布公路两侧。路上来往的车辆很少,偶尔遇到些小时候农村里的那种大型拖拉机。8:30左右,我们到达了虎头镇。虎头因虎头要塞而闻名,是“二战”时日军扼制苏联远东乌苏里铁路的咽喉,与“东北虎”全无干系。

早在1934年至1945年之间,侵华日军历时10余年,在中国东北中俄边境5000公里的边境地带共修筑了17处军事要塞,而虎头要塞就是其中之一。据说虎头要塞的修筑前后共花了6年时间(1934年开工,1939年完工),动用了劳工十多万,耗资数亿。而在修筑要塞期间,无数的中国劳工和战俘遭到残酷奴役和杀害,可以说,要塞是用中国劳工和战俘的累累白骨堆积而成的。由于虎头要塞的分布范围广、工事规模大、军事设施全、防御坚固、攻击力强,所以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将其吹嘘为永久要塞,号称“东方的马奇诺防线”、“北满永久要塞”,到头来不过还是一只“纸老虎”而已。

不过,从可以查询到的史料上可以得知,1939年3月的虎头要塞的软件配置绝对是相当高的,如当时这里的日军国境守备队包括3个步兵大队、5个炮兵中队、1个工兵中队。此后,又多次扩大军事编制,增加兵员。初期以仓周藏(少将衔)为司令官,守备队以步兵和炮兵各12个中队为基干编成一个旅团,兵员总数为8000人。1941年是虎头国境守备队编制兵员和装备的鼎盛期。在此期间,虎头要塞仓库中储备的粮食、被服、弹药、燃料,足可供养超过10000名士兵三个月以上。各要塞的守备队兵力也增加到了1个师团12000人。各要塞的火力配备方面,除步兵常规武器外,在虎东山西侧部署了30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24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在中猛虎山西侧部署了15厘米口径加农炮6门;在虎啸山南侧和东猛虎山北侧共部署了10厘米口径榴弹炮8门。各步兵中队分别配备了17门山炮、16门92式步兵炮、8门中迫击炮。另外,虎头要塞设置了高射炮阵地,装备高射炮18门和高射机枪10挺,用于要塞的对空防御……可以想见,当时的日均拥有世界顶级的防御优势,而虎头要塞也绝对可以称之为“五星级军事要塞”!

按照去要塞遗址的提示,我把车驶下了公路向西进入了虎头要塞的主阵地——猛虎山。(注:猛虎山是主要阵地,虎东山、虎北山为其两翼前沿阵地,成钳形以南北两线呈护卫阵势,虎西山、虎啸山两个阵地位于猛虎山主阵地西面,为猛虎山后方第二线阵地。)可能东北人习惯晚起,反正我们进来的时候景区工作人员还没上班,所以就顺理成章地不用买票了。尽管是无意的“逃票”但还是让人很紧张,我下意识地把车速降到了最低挡位悄悄行进。

我发现虎头要塞的阵地是由中猛虎山、东猛虎山、西猛虎山和几个小丘陵组成,目测从这里到乌苏里江大约还有2000米左右的距离,中间全是沼泽地,简直就是一处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这里的地下工事功能相当齐全,设施也十分豪华:指挥所、通讯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粮库、弹药库、发电所一应俱全,如果搞个防御工事星级评定,虎头要塞肯定算“五星级工事”了。想必当年驻扎在此的日军第十四国境守备队肯定也是威风八面。我们爬上中猛虎山顶,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前,这个山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发生地。遥想“二战”的最后一战中,该阵地守军拒不投降,苏军往地下工事灌注了大量液体炸药并引爆,结果几百名日军无一生还。也不知道他们的尸骨至今是否还在这座遗址里?

下了山,从遗址广场往西是一条林间小路,可以通往“亚洲第一炮”遗址。这是整个虎头要塞唯一没有使用中国劳工,而由日军工兵秘密修建的工事。

我面前的榴弹巨炮口径为410mm,炮身长20多米,总重300多吨,最大射程可达20公里,炮弹长4米,光炮弹就有2米多长,弹头的直径更达到了40厘米……这门巨炮据说是从东京湾要塞的海防巨炮,远涉重洋运抵虎头要塞的。这门巨炮的最大装药量为1000公斤,阵地常备炮弹200发。而巨炮的攻击目标正是苏联伊曼的拉佐水塔和西伯利亚铁路桥,在切断苏联的运输和给水的同时,还能为进一步进攻苏联做准备,可谓攻守兼备的危险利器。

(资料图)

1945年8月9日,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对虎头要塞发动了攻击,日军守备队凭借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激战至26日,苏军终于攻克虎头要塞。1400名日军和要塞周边地区数百名日本开拓团及军属除仅53人逃脱生还外,都最终成了不义战争的殉葬品。

未完待续,欢迎追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