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介绍的这些中药或在临床上很常用或在某些地方很常见,但我为什么冠以客家二字呢?原因有六:

一、客家人分布范围很广: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区,所以在这些客家人集聚的地方见到这些中药根本不足为奇。

二、我介绍的这些客家中药在客家乡村地区随处可见,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阡陌小道,深山老林等到处都可以看到。

三、客家的农家小孩都是摘吃这些客家中药长大,从小就能分辨哪些中草药可以吃、哪些好吃、哪些不能吃,对其印象特别深刻,以至长大以后对那些味美的中草药还念念不忘。而也是这一原因最能体现我为什么药对这些中药冠以“客家”二字。

四、客家人对这些药的某些用法在现代临床或在别的地方是见不到,客家人对这些中草药的某些用药经验有其独特之处。

五、客家由于历史原因保留了很多古代的中原文化,其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即是例证,由此可见客家人对某些药的药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现在中医界对某些药的药性认识,客家人保存并传承了古人对这些药的药性认识。

六、客家方言对这些药的称呼跟现代普通话对这些药的称呼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对中草药的称谓比现代话更加直观,使人一目了然,可以达到不见其草即知其形的效果。

扛板归

【药 名】:扛板归

【拼 音】:GANGBANGUI

【别名】: 犁头刺、蛇不过、蛇倒退、河白草。

【来 源】:为蓼科植物扛板归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多年生蔓生草本,茎有棱,棱上有倒生钩刺,多分枝,绿色。叶互生,盾状着生;叶片近三角形,长4~6cm,宽5~8cm, 先端尖,基部近心形或截形,下面沿脉疏生钩刺;托叶梢近圆形,抱茎、叶柄长,疏生倒钩刺。花序短穗状;苞片圆形,花被5深裂,淡红色或白色,结果时增大,肉质,变为深黄;雄蕊8;花柱3裂。瘦果球形,包于蓝色多汁的花被内。花期6~8月,果期9~10月,生于山谷、灌木丛中或水沟旁。

【药材的采制】:夏季开花时采割,晒干。

【化学成分】:含靛甙、水蓼素、阿魏酸、香草酸、原儿茶酸、咖啡酸。

【药理】:抑菌试验证明:扛板归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史密斯杆菌、宋氏痢疾杆菌等均能产生抑制作用。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消肿止痒,收敛止咳。用于肾炎水肿,泻痢,百日咳,湿疹,疗肿,毒蛇咬伤。

【性味归经】:性平,微寒,味酸、苦。入肾、大肠、膀胱、肺、肝五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用药忌宜】:体质虚弱者慎服。

【配伍应用】:1、水肿腹胀:配朱砂根、车前草、路路通等;2、急性扁桃体炎:配一枝黄花等;3、疗肿、毒蛇咬伤:鲜品捣烂外敷。

【单方主治】:1、①带状疮疹(缠腰火丹、蛇串疮):鲜扛板归(干品研粉)捣碎后加醋酸适量1拌匀,取药汁涂患处,每日数次。②鲜扛板归适量,加糯米少许(先用水浸泡)共捣烂绞汁,搽患处,每日数次。2、小儿白疱疮(脓疱疮):扛板归适量,水煎浓汤,外洗患处。3、慢性湿疹:鲜扛板归150克,水煎外洗患处,每日一次。

【按】:扛板归这一味药在客家方言里被称为“犁头竻”,“犁头”是指其叶呈三角犁头形。像耕田用的犁头,“竻”在客家方言里是“刺”的意思,而扛板归的茎生逆刺,经过这一生动的描述这种草的形态已经呼之欲出。客家的儿童喜欢在夏天摘吃犁头竻的叶子,其叶初嚼时满口酸味,嚼久后始有甜味,故客家人认为扛板归味应为酸甘,而不是酸苦。那种酸酸甜甜的滋味在闷热的夏季是一种无比的享受及清凉。客家人认为犁头竻的功效除了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消肿止痒,收敛止咳外,还有活血止血之功效,在野外扭伤或跌伤时可以嚼服其叶,吸其水分,其渣外敷于受伤处。

另外有些网站都说扛板归出处之一是《纲目拾遗》:“雷公藤,生山阴脚下。立夏时发苗,独茎蔓生,茎穿叶心,茎上又发叶,叶下圆上尖如犁耙,又类三角枫,枝梗有刺。又出江西者力大,土人采之毒鱼,凡蚌螺之属亦死,其性最烈。以其草烟熏蚕子则不生,养蚕家忌之。山人采熏壁虱。”而实际上这是另一种在客家方言里称之为“河白草”的中草药,其外形与“犁头竻”相同,但茎叶为紫红色,是一种杀虫药有剧毒,勿与本品混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