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艺术就是没有夸张与煽情,一杯白开水也有千般滋味,真实但又不客气。

这部影片最先吸引我的是一句台词:“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总觉得有点讽刺”。这是小林的同事上村百合子,在小林第一天入职时说的,这个东西就是棺材。

想起十几年前认识的一个台湾讲师调侃过,台湾棺材店放的背景音乐是一首叫《早晚等到你》的歌,颇有戏谑意味,但是又颇具哲理。人从娘胎来,人到棺材去,匆匆几十年,转眼就一生。

没有人能逃的过生老病死,连同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佛门称为八苦。有的人也许太有福气没有那么多的酸苦事,但是没人逃得脱生死之事。这部日本的经典影片,就是描述一个年轻人为逝者入殓的故事。

‘生死事大’,这个词我很早就听过,在敬信三宝后更是了解到没有什么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情,我们华夏的文化里,把有后福作为最有福气的象征,意思就是年轻时多遭受一些苦难没有什么关系,是对自己的磨砺也是对生命的修正,如果到老可以安享余生的话,才是最大的福气,没有病痛灾难,不劳心费力,家庭和睦,儿孙绕膝,这真是一种很幸福的生活。

入殓师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是片中小林大悟对死者家属的最大关怀,体现了慰藉与尊重,规整的姿态,严格的手法,舒缓的动作,在家属的面前为死者整理遗容遗貌,举手投足都是对生者的心里安慰,认真、严谨,并带有诚敬的去做这件事,家属可以感觉的到,这种感动与感谢是可以印刻一生的回忆,不得不说,这种工作是容易走入人心的。

老祖宗有句话叫盖棺定论,人没有咽气,不会有功过是非的最后评价,我想这句话不仅是这个意思,也该有对人情最后的挽留与寄托,这么讲才符合华夏宗族的礼法传承,还有亲情味道吧。电影的结局挺好,该有的总是有了。

前些年我买过一本书《西藏生死书》,是一本介绍如何对临终之人进行关怀的,里面有大量的佛学理论,并且附有比较详细的指导,如果有缘的话推荐一读。影片中的关怀是对已逝者,是对家属的关怀,而我想更多的关怀如果放在逝者的生前会更有意义。相反,我很排斥抵触那种作秀般的白事,所谓的孝子如果没有对生前的关怀,死后的吹拉弹唱贪的只是众人一句褒扬吗。

回到电影中,我不由得感叹日本虽是一个岛国,但是所传承的一些文化却丝毫不逊于文明古国,甚至超越了它曾经的发源国,同宗同源不同路。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奖,同年日本电影学院奖的几乎所有奖项。若以国内的电影对比,我认为《桃姐》可与之比肩,都是温情,都让人感动,都是冷静无华的叙事中默默的让人心里渐渐柔软,慢慢融化在电影中,像一杯热红茶暖了心尖。

回想自己很幸运的,目睹了两位长辈榜样,他们都是父亲,他们曾经的一些举动深入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那年,在一次家庭的聚餐中,我与妻子、岳父母,还有岳母的父亲,也就是岳父的岳父在一起吃饭,接近90岁高龄的姥爷已经行动僵化,其间岳父为姥爷夹菜剔鱼亲手喂菜,手中剩余的食物不嫌弃的放进自己的口中。那年,我的祖母耄耋喜丧后,父亲平静安逸甚至略带笑颜,因为之前几年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人尽心尽力没留半分遗憾,以此福气的无病无灾睡梦中安逝。

凡是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都会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的认识,有的人说,生命可真脆弱,说没就没了,也有的人说,生命真顽强,都那样了还硬挺挺的活着。就在那年,我目睹着两位老人躺在病床上,是一对老夫妻,和我爷爷同辈份,是相处了50多年都没有断了联系的老相识,他们看着我父辈长大,看着我长大,而我看着他们逐渐苍老,感受着生命气息的流逝。他们感动我们的探望,高兴我们的记挂,回忆曾经相处的那些琐事,闲事,小事,听着絮叨,比听现在的大事舒坦多了。

其实面对自然的规律,人并不能抗衡,人到中年开始,成长就是随着一张张讣告而来,直到老年面对自己认识的人一个个离开,孤单寂寞之中,自己的温暖也许就是年轻时埋下的种子有了传承。对生命的尊重,可以延展到对每一粒微尘。

欢迎关注我的更多原创,期待您的留言或见解。

全网平台同名:千寻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