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知味】七月半,那一味“荡漾”在心头的家乡味道......

“七月半,糖漾藤羹蒸俩碗”!在诸暨人脑海里,每逢七月半来临之际,就会蹦出这句话,那么,这个糖漾是什么呢?它是浙中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更是诸暨市陈宅镇一种当红传统小吃

一直认为,美食不在食物本身,

而是食物承载起的

人与人之间的牵连

农历七月半,诸暨市陈宅镇家家户户都有蒸“糖漾藤羹”之俗,左邻右舍相互赠送,一般都是甜的。农家妇女将米用水浸胀,磨成米浆,以赤豆沙加糖调制,一层层加热蒸煮,厚达寸许,底面用白粳,上撒红绿丝,切成菱形食用。另外每户均蒸白藤羹,凉干切成米条面,以备下半年烧作点心之用。

▲蒸熟的糖漾

曾经,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民天未亮就出田收割。到了八九点钟都已饥肠辘辘,这时候挑着糖漾的商贩,就会及时地出现在田头。农民因为身上大多不带钱,就用湿谷去换糖漾。

▲荷叶包糖漾

因为田里没碗,就顺手摘张荷叶当碗,用手抓着吃。荷叶的清香更衬托了糖漾甜糯清香,因此,糖漾这款美食一直备受偏爱。

走进陈宅镇

本着对这道传统美食的偏爱,

我们来到了诸暨市陈宅镇陈宅村一户人家

——陈旺均家

▲村民陈旺均

踏入陈旺均家,只见陈旺均的妻子金亚珍正熟练的在几个自制的灶台上制作这道诸暨陈宅的特色美食——糖漾。

▲陈旺均夫妻俩

灶台用柴火蒸煮,山上枯木为薪,放入通红灶炉中,瞬间被火苗摄取走干枯表皮,在一片通红中,炸裂开。金亚珍站在灶台边,将已经打磨好的米浆舀起,倒进当地特有的“藤编”中。

▲盛放在藤编中的糖漾

藤编,以当地盛产毛竹编织而成,筋藤互织,表皮浸染竹子老化后的淡黄,青色斑点深深浅浅镶嵌其上。米浆流淌进藤编,四处窜动,等盖住藤编全身后放入沸水锅中,合盖,大火急蒸。瞬时,屋内雾水四溢,香气偷偷钻出大锅。

为了了解这到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

我们向金亚珍讨教了做糖漾的步骤

▲村民金亚珍

糖漾制作的五个流程

糖漾制作五部曲

1、把米淘干净,浸上一天一夜左右(具体视气温高低而定,气温高时间可缩短),用清水洗净,夹水用麦磨磨成米浆。

▲打磨米浆

2、将豆炖熟炖透,用木棒捣烂后拌上糖,加入磨好的米浆,搅拌均匀后备用。

▲糖漾馅

3、在锅内放入适量水并烧开,水位要适当,以碰到藤羹编为好,待水烧开后在藤羹编内放入一小铜勺米浆,轻轻摇晃使其均匀布满整个编内,然后放入镬内,盖上镬盖蒸烫。

▲第一道上浆

4、待米浆蒸熟后,把搅拌好的豆浆慢慢均匀地注入藤羹匾内,继续蒸熟。

▲起锅

5、待豆浆蒸熟后,再在上面均匀浇入一层米浆,蒸熟后整块倒入米筛内,冷却后切成菱形,就是可口的糖漾了。

▲糖漾

着眼前这夫妻俩弯腰、烧火、转身,一系列带有艺术品的“灵韵”,这些食物的制作过程,让人联想到这与令人心醉的艺术品制作一样,同样充满着生机勃勃的创作力。

▲村民陈仙亚

在场的村民陈仙亚一边吃一边感慨:“这个是我们陈宅一直传承下来的只有七月半才有的传统美食-糖漾藤羹,小时候还经常能吃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总是期盼七月快点到来,能吃上这种又甜又糯的糖漾。如今这道美食,反而不太吃得到了,因为现在年轻的蒸不来,自己又不会蒸,要想吃,也只有邀请那些会做的朋友、或者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给自己蒸,以便减减馋,同时也可送一些给亲朋好友。”

陈宅

山珍海味从来不是鲍鱼燕窝,珍贵的是,家乡那一道道传统美食和家人做的那一道道日常菜肴。咬一口内赤外白的糖漾,一丝家乡的味道暖暖流淌在心里。

回首望见村庄冉冉升起的炊烟,

阵阵温暖荡漾心头。

仿佛看见小时候妈妈倚门而望,

用责备却略带心疼的声音叫唤着

贪玩尚未回家的你:

小句头,急滚丢好回家吃饭了.....

- END -

……

来源:陈宅镇 | 供稿:王琴丽

审核:戚飞燕

责任编辑:骆依婷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