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6年,一支楚国的军队在向河南嵩县进发,带兵的是楚国的一代雄主楚庄王,征讨的对象是从北方南下的一支蛮夷部队陆浑之戎。看到自己的军队盔甲整肃、旌旗招展,楚庄王非常满意,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将轻易打败这群野蛮的乌合之众。

楚庄王的信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就在前几年,楚国的这支军队先后消灭了庸国、麇国、舒国,击败了陈国、郑国、宋国等诸侯国,楚国的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一时间让春秋诸国为之侧目。

楚庄王出征雕像

事实与楚庄王设想的一样,陆浑之戎在强大的楚军面前果然不堪一击,一路北逃,楚军一路追击到达洛水之滨。此时,楚庄王却出其不意的下令停止追击,就地安营。将领们一时之间都有些纳闷,不知道大王为何不继续趁胜追击,彻底消灭敌人。

他们不知道,楚庄王此次北伐,目的不在于消灭北方的蛮夷,而在于洛水对岸的那座城市。那是周王朝的都城洛邑,周王室的所在地,春秋诸侯们共同尊奉的国君如今就在这座城内。自从周平王东迁以来,周王朝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诸侯们早已不听周王的号令,相互之间为了扩张实力而不断征伐,周王朝实际能够控制的领地一再缩小,如今已经只剩下这一座孤城。但是楚庄王不太明白,在这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一个小小的周王室为什么还能存在,无论是当初的齐桓公还是晋文公,以他们的实力都可以轻易的灭周,但是他们居然都没有这么做。不但没有这么做,他们居然还纷纷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要维护这个名存实亡的周王朝。

齐桓公葵丘会盟

楚人对于周王朝的感情是复杂的。早在商朝末年,楚人的先祖鬻熊率领部族追随周文王,他不仅兢兢业业,而且待周文王如父亲一般。然而鬻熊不幸早逝。后来周武王在夺得天下之后,完全忘记了鬻熊的功绩,分封诸侯的时候楚人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直到周成王继位后,才勉强给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了个小小的子爵,而且封地位于偏僻蛮荒的楚地,楚人因此对周王室颇为怨恨。

后来楚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终于在南方开辟出一片广大的国土。楚人满以为这一次能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然而,当楚国君主熊通上表周王室请求提升自己封号的时候,周天子一口予以回绝。楚人的愤怒终于爆发了,熊通历数楚人遭受的歧视,表示不再接受周王室册封,于是自立为楚武王。当时的天下,只有周天子一人可以称王,而熊通自立为王的举动无疑是一种僭越,楚国的国君从此以后代代称王,不再尊奉周王室。

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难创业

楚庄王想到自己祖先的遭遇,感慨万千。如今兵临洛邑,下一步该怎么走,他还没想好,他决定先看看周王室的反应再说。于是他命令军队就在洛水边排开阵势,每日操练不止,以此向周王室炫耀自己武力的强盛。

此时的周王朝是周定王在位,洛邑城内,他早已吓得瑟瑟发抖,如狼似虎的楚军现在就在不远处耀武扬威,自己那点人马只够维护治安,要想挡住楚国的雄兵无疑是痴人说梦。他不知道楚庄王想干嘛,自己今后的命运会怎样,周王朝的江山是否就此终结。遍观满朝的官员,他觉得只有自己的族叔王孙满还有些才干,于是派他前往楚军大营探听情况。

国之重器鼎

楚庄王接见了王孙满,落座之后,楚庄王劈头盖脸就问了一句:“我想知道你们周天子的鼎有多大多重?”这句话太直接了,鼎,国之重器,只有天子配享九鼎,如今楚庄王直接问鼎,意思很明白,我想取代周天子。

王孙满回答:“在德不在鼎。”这是句没用的屁话,礼崩乐坏的东周,孰有德孰无德?所以楚庄王接着说:“别以为只有你周王室有九鼎,想要铸鼎太容易了,我楚军大戟上面折损的钩尖收集起来,就能轻易铸造九鼎。”王孙满于是把鼎的来历,天下有德者居之这类的废话又讲了一遍,但是在最后,他说了一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问鼎

楚庄王别的都没听进去,天命未改四个字听进去了。此时他突然好像明白了当初齐桓公和晋文公为何选择尊王攘夷而不是取而代之,就是因为天命未改,也就是时候未到。当年的齐国和晋国尽管都曾经是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但是都不足以平灭天下一统海内,如果贸然称王甚至取代周王室,则必然遭遇其他诸侯国的联手进攻。因此,最聪明的办法就是高举尊奉周天子的大旗,当诸侯国的盟主。此时,如果有哪个诸侯国出头抵抗,就凭借盟主的身份,以“对天子不敬”的名义联合其他盟国予以讨伐,这样久而久之,盟主的势力将逐渐扩张,才有机会统一天下。楚国今天的实力与当初的齐国、晋国相比还差一大截,此时如果征讨周王室,显然时候未到。

春秋五霸

想明白了这一层,楚庄王立即下令退兵。东周王国总算躲过了一劫,继续苟延残喘。

九年以后的邲之战,楚国军队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晋国,楚国也终于迎来了称霸的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