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行的《丁丁历险记》全集,第一册是《丁丁在刚果》。但这一册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国家,却被列为禁书。这是为什么呢?

  丁丁历险记

  1930年《丁丁在刚果》开始连载时,刚果还是比利时统治下的殖民地。《丁丁在刚果》对殖民统治的表现和美化几乎是无处不在。主角丁丁也以殖民主义的代言人形象出现,去教化落后、懒惰、迷信的非洲黑人。有一个情节是丁丁向非洲孩子上课:“小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你们的祖国:比利时”。

  然而,比利时在刚果的统治却远不是那么“温情脉脉”。虽然打着“废除奴隶制”等等漂亮旗号,实际执行的却是一套可怕而残暴的体制。比利时人在刚果大量榨取象牙和橡胶,如果非洲工人不能交出足够数量的橡胶,甚至会被砍掉双手。以至于刚果到处可见被失去双手的黑人。实际上,早在19世纪后期,同为殖民者的英国人为了打击比利时这个竞争对手,就曾在国际上揭发这些残暴的细节。

  但在20世纪的20-30年代,《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当时就职于一家比利时天主教反共保守主义报纸《二十世纪报》的埃尔热,接到的任务却是创作一部歌颂比利时在刚果统治的作品。多年以后,作者埃尔热自己也承认“那时,我听信了我生活的中产阶级圈子对于刚果的偏见。那是1930年,那时我对于这个国家的了解都是从别人嘴里听说:黑人都是大孩子,我们(比利时人)在刚果是他们的幸运等等。根据这些标准,遵循那个时代比利时最纯粹的家长制精神,我画出了这些非洲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6年,埃尔热着手把原本是黑白、作画技巧也相当幼稚的《丁丁在刚果》重绘为全彩色版本。故事内容也做了很大改编,原本提及比利时统治的内容基本都被删除。那段“比利时祖国”的授课内容也被改成数学课。不过修改的动机与其说是对殖民主义的悔恨,倒不如说是更多为了扩大比利时以外,特别是法国等国的读者群。然而在战后的欧洲,随着环保主义的兴起,《丁丁在刚果》又遇上了新问题:在这部作品中,丁丁对非洲的各种野生动物大开杀戒,甚至用炸药把犀牛炸得粉碎,剥取猴皮,一口气就打死了15只羚羊。这种在30年代可以拿来炫耀的勇敢情节,如今却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丁丁在刚果》在美国被限制至今。2007年英国种族平等委员会也指责《丁丁在刚果》充斥了对黑人的偏见和对殖民主义的美化,要求加以限制。同一年,在比利时的刚果人也提出诉讼。越来越多的白人左翼把《丁丁在刚果》视为欧洲殖民主义的标志作品之一。但在比利时本国,禁止或限制《丁丁在刚果》的诉讼却被驳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