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日本东京的闹市街道上,出现了许多拉着小皮箱的年轻女孩。

她们刚结束白天作为餐馆服务员、建筑工之类的工作,有的去提供简单食宿的网吧过夜,有的在寻找招牌上写着“能充电”的咖啡厅,准备捱到天明,还有的,则在等待援助交际的机会……拉杆箱中,就是她们的全部财产了。

这不是电影中的虚构场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2014年初,日本NHK电视台播出了两部纪录片,聚焦日本的女性贫困现象,引起轰动。

今天书单君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由这两部NHK纪录片节目组合著的纪实类书籍:《女性贫困》。

为什么光鲜亮丽的年轻女性会和“贫困”联系在一起?中国女性是否也有相似的“贫困危机”?

我们先来看两个真实的故事。离开了男人,生活就一落千丈

对35岁的桥本礼子来说,生活就像一场场需要咬紧牙关的搏斗。

每天一睁眼,就有4份零工在等着她,分别是在援助老年人的组织打扫卫生,在残疾人机构邮寄信件,在针灸治疗所担任文职,另外还兼着一份上门做面膜的工作。

最累的时候,早晨躺在床上根本爬不起来。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她要独力抚养3个孩子。

因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礼子在30岁时和孩子们像逃跑一样离开了丈夫的住处。因为之前一直做家庭主妇,没有任何职场经验的她只能同时做多份低端工作,加上政府微薄的育儿补贴,每月收入不过20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1000元)。

以日本的消费水平,这点钱要养一个大人三个孩子是非常拮据的。礼子说,每天都体会着不能满足孩子愿望的焦虑感。

老大想参加学校的足球俱乐部,但是钉子鞋太贵,买不起;女儿想上补习班,也成了奢望……

你或许会说,礼子的困窘,是此前作为全职主妇的她没有职场技能造成的。那么29岁的职场女性吉田茜的遭遇,或许更具有代表性。

吉田茜曾经是一名外企白领,英语流利,现在在一家IT公司工作。同样因为遭遇家暴,她带着4岁的儿子从家里逃了出来。

因为独自抚养孩子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她迫不得已由正式工转成了薪资按小时计算的合同工。降薪之后,算上政府的育儿补助,小茜的月收入在20万日元左右,但除去房租、水电费、孩子的托管费等,几乎存不下什么钱。“每天光是解决温饱就够让人头疼的。”

为了省钱,她常常不吃午饭,饿着肚子,捱过休息时间。离婚后,她也从来没带儿子去旅行或者逛游乐园,连生了病,都不敢去医院。

小茜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孩子长大不用照顾了,可以继续去学英语,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无论如何,也要供孩子上大学。

在这本《女性贫困》里,还有很多生活陷入困窘的女性案例:

因就业不景气,只能靠打零工还助学贷款债务的女大学生;

付不起房租,拖着拉杆箱徘徊在营业到深夜的各种店里,靠手机抚慰心灵的“充电少女”;

童年被继父性侵,从中学开始就靠“援交”谋生,“能活到三十岁就知足了”的未成年女孩……

但书单君注意到,更多数的女性,是像礼子和小茜那样,她们之所以陷入贫困,与离婚或生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统计,2011年,日本的单亲母子家庭数量较10年前上升了近30%,达123.8万户,其中能够得到男方抚养费的只有38%。

没有家庭的庇护,缺少社会的帮助,再加上在就业市场上的弱势,很多带着孩子的单身女性就这样一步步滑向了贫困的泥潭。

更残忍的是,贫困会成为代际相传的恶性循环。许多来自单亲母子家庭的女孩,早早未婚先孕,在本该追求梦想的人生的起点,却先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已遇见“贫困危机”的中国女性

在读《女性贫困》之前,我从未想过,在经济发达、就业充分的现代大都市,仅仅因为一次失败的婚姻,就足以让年轻女性沦为贫困阶层。

也许有人认为,日本女性的贫困现象与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有关,而中国的国情有所不同。

但事实上呢?

书单君在采访了几位女性“书米”后惊讶地发现,她们已经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遭遇“贫困危机”的风险。

“书米”法雅是一名单身妈妈,2年前,她结束与丈夫十年的感情,离了婚,带着孩子独自生活。

幸运的是,法雅有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再加上离婚时,从事律师职业的妹妹竭尽全力帮她争到了应得的财产,使她在离婚后的生活依然有所保障。

然而法雅却告诉我,虽然绝对的贫困是没有的,但是离婚导致了她经济上的相对窘迫。

虽然不至于吃不饱饭,但她坚持了两年的记账显示,孩子的支出占了大头,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自己购物、娱乐之类的支出就必须尽可能减省了。

离婚后,她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萎靡抑郁当中,无心工作,也无心照顾孩子。情绪低落的她申请转到更轻松的岗位,领导表示理解,爽快答应了。在她最艰难的时候,单位同事甚至会帮忙接送、照看孩子。

法雅说:“如果没有这份工作,不是这家单位,我都不敢想。”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法雅这么幸运,有一家好单位。很多企业对待承担养育责任的女性时,并没有那么友好。

“书米”李青曾经是一名教师,现在是一名全职妈妈。她说,其实这是有些无奈的选择。

有一次,儿子因为发高烧,幼儿园不肯收,事情比较急,她没有提前跟学校请假就赶去了。虽然没有耽误教学,但还是被人打了小报告,学校渐渐就不再排她的课,等于是间接辞退。

等儿子大了一些,她找了家附近的一所学校,重执教鞭,仅用了一个学期,就把年级倒数第一的班带到了第一名。

可是那一年,学校新招了很多编制内的老师,李青刚来半年,没编制,又因照顾孩子请假比较多,再次被间接辞退,只好又回归家庭。

虽然丈夫收入并不算太高,但好在婚姻稳定。她就暂时在家中兼职做微商,卖点小零食,补贴家用。谈起以后的职业规划,她倾向选择公务员之类有编制的职业。而在以前,对那种“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她是很不屑的。

李青说:“你看吧!当了妈妈之后就是这样无奈。”

法雅和李青的个人遭遇,让我对职场女性要面对的压力,有了更深的感触。而从大环境上看,形势同样不容我们乐观。

随着生育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保姆等家政服务的价格越来越高昂,可以明显感受到,近几年,全职妈妈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其中的高知女性也越来越多。

有人甚至大胆预测:中国延续几十年的“双职工”家庭模式将会受到挑战,白领女性将迎来一波回归家庭的潮流,全职妈妈时代或将到来。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事实同样不容忽视:中国的离婚率正在逐年上升,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已大不如前。据英国《经济学人》网站报道,2015年中国离婚的夫妇达到380万对,比10年前的两倍还多。

可以想见,对于职场地位不那么稳定的女性来说,一旦婚姻关系也遭遇不测,养育压力陡增,她们的生活质量就将面临严峻考验。

“女性贫困”这个话题,猛一看有点耸人听闻,好像它发生在日本就离我们很遥远。

但不得不承认,中国职场上对女性或隐或显的歧视,真的并不比日本好多少。

想想单位招聘的时候,对已婚未育的女求职者避之不及的态度,想想女性要想在职场上真正出人头地,得做出多大的牺牲、付出多大的努力,你就知道一旦婚姻出现变故或者生活出现意外,女性就要面临怎样的生存压力。

如何避免《女性贫困》中的现象在我们身边真切发生?说实话,书单君也没有济世良方,只能说从目前来看,不论是消除职场性别歧视,还是健全社会福利保障上,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社会机制和环境,靠个人力量很难改变,但近年来有一种声音,我觉得尤为需要女同胞们警惕——

“丈夫就是用来付账的。”

“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

“男人挣了钱不给你花,就是不爱你。”

……

这类在自媒体上大行其道的言论,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许多女性的认知,使她们误以为可以更多地依靠另一半,而不是自己,来实现幸福。

在我看来,这种“观念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因为它会在潜意识中弱化了女性掌控自己生活的意识,在不容乐观的现实环境中,这无疑会使她们对生活风险的抵御力变得更弱。

就像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被迫离婚,一夜之间,从阔太沦为底层,如果没有多金的前夫给她买了房作为补偿,如果没有分分钟开挂的闺蜜助阵,缺乏职场生存能力她处境无疑会极为艰难。

生活不是电视剧,我们都没有主角光环的加持。

命运的河流风大浪高,人生的船,还需你向前一步,自己掌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