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皇帝有始无终,对改革的推动和支持不彻底;二是改革触犯了当时以士大夫为代表的大地主阶层的利益,遭到最强有力的反对,改革最终功败垂成。

其实,改革的最初推动者就是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宋仁宗赵祯也算得上一位期望成就一番伟业的皇帝。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藩属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第二年,西夏以正式文书行告宋廷,宋仁宗闻之大怒,随即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宋与西夏的战争全面爆发,一打就是三年多。随着战争的推进,北宋微薄的国力财力难以为继,加上久战不胜,朝廷的压力越来越大。宋仁宗清醒地意识到,强内才能安外,固本才能邦宁,于是,庆历三年(1043)四月,他火速调任范仲淹为枢密副使,不久又任范仲淹为副宰相,开天章阁,命范仲淹条对时政,征求改革弊政的措施。

范仲淹从小就苦读诗书,胸怀大志。当年,他在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求学时,有一次,皇帝幸临应天府,应天府万人空巷,应天书院师生也倾巢而出,争睹圣颜,只有范仲淹岿然不动,继续读书。回来后,同窗问他为什么不去一睹皇帝风采,范仲淹说:“将来晋见也不晚。”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注定要干大事的读书种子。

所以,范仲淹出任副宰相,接受任务之后,立即根据自己多年的基层经验和对朝政的思考,向宋仁宗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他指出:“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确实,宋朝到了宋仁宗一代,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承平日久,积弊丛生,机构臃肿,财力薄弱,百姓困苦,外敌汹汹,国家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于是,范仲淹以提高财税收入、增强军备力量、刷新吏治、提升效能等为目的,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项新政纲领、改革举措,宋仁宗将这些举措在全国推行,改革全面铺开,史称“庆历新政”。

这些改革措施中,除“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三项外,其余都为刷新“吏治”,即通过“精兵简政”的手段,来减轻国家重负,提高行政效率,最终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然而,当“择官长”“明黜陟”“抑侥幸”等措施实行后,却影响了许多官员的既得利益,士大夫群起而攻之,加上宋仁宗有始无终,朝廷股肱大臣瞻前顾后,利益集团顽固阻挠,这十项改革措施只实行了六项就半途夭折,1045年,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改革派相继被贬出朝廷,各项改革随即废止,“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