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堪称最受欢迎的中国古代瓷器,数量极其庞大,但其中有一个品种,竟然只留下来4件!而且全部收藏在北京故宫: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明永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个小酒杯,口沿很薄,杯壁较厚,大小正好能用虎口兜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所以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压手杯。

青花压手杯是明朝初年永乐皇帝当政时的御窑产品,当时就很有名。明朝人谷应泰在“艺术品收藏指南”《博物要览》一书中,就称赞它“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可见当时就是名品。

有趣的是,压手杯最具价值的地方竟然是观众最容易错过的杯心:

杯心有一朵花,花心写着“永乐年制”四个字。在明朝永乐年间,工匠还不流行在瓷器上标注年号,压手杯竟然是唯一一种标注年号的永乐青花瓷器,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苏州博物馆也有一件永乐青花压手杯,真伪尚有争议)

最近几年,元青花被炒得很厉害,其实要论赏心悦目的程度,与压手杯同时代的明初青花瓷器真是毫不逊色:

(青花鱼藻纹盘,明宣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梨形壶,明宣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高足碗,明宣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瓷的蓝色花纹为什么这么漂亮?这要归功于一种“进口商品”。

青花瓷上的图案是工匠用颜料手绘的,画完后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就成了瓷器。因为是先画图后施釉,所以图案在釉层下面,称为釉下彩。图案之所以是蓝色,主要是颜料中的钴元素(钴音古)在起作用,所以青花颜料也称钴料。

明代初年,钴料大多从伊朗等西亚国家进口,成本很高。古人把这种进口钴料称作苏麻离青,它的特点是呈现出浓艳的深蓝色,清雅中带着贵气:

(青花海水江崖纹香炉,明永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也是一件极其珍贵的青花瓷器,高达55厘米,堪称明代瓷器中的巨无霸!由于古代制瓷技术有限,体型越大,制作难度就越高。类似的完整香炉只有两件存世,另一件在南京博物院。

香炉表面描绘了雄伟的高山与汹涌的海水,有江山永固的含义。画画的颜料就是苏麻离青,颜色又深又浓。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线条有“晕散”效果,就像是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出来的一样,很有“手绘”的感觉,这也是苏麻离青的一个特点:

再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一些线条已经发黑了,比如山脉的轮廓。这是因为苏麻离青的含铁量高,铁元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黑色的“铁斑”。

照理说,这样的黑斑属于瑕疵,是技术不够成熟的结果。但古人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格,追求随机性的装饰效果,所以苏麻离青造成的铁斑反而成了后人模仿的对象:

(这件青花花口瓶制作于清乾隆年间,桃子和树叶上的斑点是工匠画出来的,非自然形成,就为了模仿明初青花瓷的铁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能使用苏麻离青这样的进口颜料,可见明朝人的生活相当“国际化”。可转念一想,这也不奇怪——不就是郑和带回来的吗!

面对外国的新鲜事物,大明王朝表现出十足的自信与宽广的胸怀,不要说颜料可以进口,就连瓷器的样式,也可以直接模仿西亚各国的金属器皿,模仿得像不像大家自己看:

(模仿西亚黄铜器制作的青花折沿盆,明永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钵,明宣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花浇,明永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在西亚也是用来浇花的)

(青花执壶,明宣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原本是穆斯林用来净手净身的水器)

明初青花瓷器使用了西亚颜料,吸取了西亚器皿的特点,在明朝紫禁城里刮起了“西洋风”。其中一些瓷器又乘坐郑和的宝船,以大明皇帝的名义送给了西亚贵族,成为老外家里的“东方艺术品”。这一来一回,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动例证。

文/博小拙

微信公众号:王牌讲解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