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文/老张在路上

01

1924年6月28日,鲁迅往晨报社访绍兴同乡孙伏园,当时并不出名的北京大学物理系大学生王品青恰巧那天也去找孙伏园闲聊,这是鲁迅和王品青第一次见面。

大概在这次见面之前,王品青向同乡西北大学校长傅铜推荐鲁迅去西安讲学,已经通过孙伏园给鲁迅说过。这一天,是孙伏园和王品青在晨报社等候鲁迅一起去赴西北大学办事人之宴会。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此时,鲁迅是教育部的佥事、社会教育司科长,有年假。正好又想出去散散心,并借机为酝酿已久的长篇小说《杨贵妃》寻找素材,就答应可以去西安一行。

当天,鲁迅与孙、王诸人同赴西北大学办事人之宴,席间商定赴陕行程后,鲁迅即作启程准备。

鲁迅很是郑重其事对待讲学事:

三十日晴。下午同伏园至门匡胡同衣店,定做大衫二件,一夏布一羽纱,价十五元八角,又至劝业场一游。得傅佩青信,王品青转来。夜风。

7月7日晚,陕西省长驻京代表在西车站食堂为鲁迅一行饯行,饭毕鲁迅等13人即坐火车南下。开始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西北之行。

促成鲁迅西安讲学的王品青,本名王贵珍,1901年出生于河南济源涧北村人。早年,在本村济源县第二高级小学接受教育。1919 年,考取北京大学预科,1921 年升入该校物理系,1925 年毕业。北大毕业后,在孔德学校任教,曾任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语言课老师。

王品青出生的河南济源涧北村,因处洪涧河北岸得名。

2009年,天涯论坛的“闲闲书话”栏目晨,有一篇写王品青的文章,作者在王品青同乡,据他的文章说,涧北村王氏新修的家谱强调王品青为李大钊的学生,说他是“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此说未见其他材料证实。

1924年8月11日,鲁迅在西安讲学后回到北京,王品青开始了和鲁迅的密切交往。有人做过统计,《鲁迅日记》里一共69次提到王品青。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1924年11月17日《语丝》社创刊,王品青以一个北大没有毕业学生的身份与新文化运动的巨擘们同列“十六个撰稿人”之一,他们是:周作人、钱玄同、江绍原、林语堂、鲁迅、川岛、斐君女士、王品青、衣萍、曙天女士、孙伏园、李小峰、淦女士、顾颉刚、春台、林兰女士。

因为熟识,也由于王品青的学生身份,鲁迅没有拿他当外人,对于这位敏感多才的小朋友,鲁迅有着长辈的宽容和呵护。每每提及,都洋溢着热情,包含着亲情。

王品青的父亲是乡村教师,能供王品青到北大读书,实在不容易。王品青北大毕业后,孔德学校任教,薪水有限,他对朋友慷慨大方,钱财上难免捉襟见肘。

鲁迅怜惜王品青的困难处境,当面资助又怕伤及性格敏感的王品青。于是鲁迅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这就有了王品青校点的《痴花鬘》一书。

这本书的单行本有1914年金陵刻经处刻本,原名《百喻经》,分上下两卷,是鲁迅断句,并施资刻成的。在鲁迅促成下,王品青校订后改名《痴花鬘》,1926年6月在上海由北新书局出版,稿费和版权成了王品青的收入。

可惜的是,《痴花鬘》刊印后一年,王品青便因肺病和精神疾病弃世。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02

1924年2月28日出版的《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号,刊载了署名“淦女士”的短篇小说《隔绝》。接着,《创造周报》又连续发表了《旅行》、《慈母》和《隔绝之后》。前后不到两个月,同一作者的四个短篇小说先后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刊载,引起巨大的反响。

《隔绝》中在外地读书的女主人公,回家探亲时被母亲幽禁,逼她与儿时定亲的男人结婚。她不屈服,心系在求学时结识的情侣,回忆甜蜜的往事,哀怜孤苦的现在,控诉残酷的礼教,追求爱情的自由。

《隔绝之后》是《隔绝》的续篇。女主人公准备逃走的前夕,母亲闹病,全家不眠,失去了机会。她终因不能实现“爱的圆满”而毅然服毒自杀。男主人公闻讯赶来,抚尸服毒,不惜以生命作代价,用血写成了“爱史的最后一页”。

《慈母》写她无法毫不顾及有生养之恩的母亲的一片苦心,更不能放弃比生命还重要的爱情,在双重矛盾中挣扎。她与心爱的人大胆相爱,不仅要面对外界强大的压力,更要忍受自己内心深处的旧道德观所带来的惶恐不安。

《旅行》描绘了她这一心态。其中的“我”是一名已有婚约在身的女大学生,为了真正自由地爱一次,与已婚恋人“旷了一个多礼拜的课,费了好多的钱”,实施了一次外出旅行,度过了“梦也似的10天甜蜜的生活”。两个人对外宣称是同学,专门在旅馆里要了两个房间掩人耳目。即使这样,“我”也依然觉得茶房看穿了真相,从而被羞涩、心虚、奋勇、激越等诸般情绪搅得心神不定。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鲁迅称淦女士的小说为“五四”运动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淦女士是冯沅君的笔名。这四篇小说1926年底以《卷葹》为名出版,收入鲁迅主编的“乌合丛书”。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03

从小被缠足的冯沅君,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的一批女大学生和女性婚恋作家,与两位哥哥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被称为“唐河三冯”,她和丈夫、古典文学家陆侃如一起,是中国文史学术界著名的教授、学者。

冯沅君1900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按照冯沅君的传记和冯友兰的回忆录,年幼的冯沅君喜爱读古文,尤爱读唐诗,十一二岁时不仅能背诵大量的诗词,而且还能够吟诗填词,故有“才女”之誉。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冯友兰)

大兄冯友兰入北京大学两年后,北洋政府决定将原来慈禧太后创办的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于1917年开始招生。冯沅君得知这一消息后,她与哥哥冯友兰说服母亲,“如果是说我花钱,我将来什么也不要”,那时冯沅君已经许婚于当地一户人家,她的意思是只要让她上学,她将来结婚不要嫁妆。

1017年秋天,冯沅君进京投考。当时,北京女高师入学考试只考国文一门,冯沅君自幼学习国文,有较好的基础,自然是一举考中了。就这样,17岁的河南姑娘冯沅君成了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1923年,冯沅君女高师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成为当时北大唯一的女性研究生,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由本国高校培养的第一位女性研究生。

在北大国这研究所读书期间,冯沅君开始了文学创作。她的创作大都集中在自由恋爱和封建包办婚姻冲突这一主题上,即使后期的创作也仍然是爱的主题。

冯沅君的第一个小说集《卷葹》收小说4篇:《隔绝》、《隔绝之后》、《旅行》和《慈母》,这4篇小说主题基本相同,一方面是女主人公刻骨铭心的自由恋爱,大胆而热烈;另一方面是作为封建婚姻制度维护者的长辈对主人公爱的“隔绝”。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冯沅君和陆侃如)

04

冯沅君和陆侃如的恋爱,是从1926年秋天开始的。冯沅君在和陆侃如相恋之前,还和王品青有过一段恋情。

按照学者张耀杰研究,《隔绝》系列小说如同冯沅君的自传,曲折隐晦地描述了她与王品青的恋爱故事。

冯沅君和王品青的结识大约是在1920年的春天,在北海公园参加“杜威先生平民教育思想”讨论会上。他们两人又都是当时讲学社演讲的热心听众,就有了更多见面的机会。

《隔绝之后》借表妹之口,叙说乃华与士轸的相识相爱:

他们两人的订交是在我考进女子大学那年的冬天,他们双方的介绍人就是一个文学会。因为士轸在文学会的出版物上读了她的作品,一颗爱种从此便深深的种在心灵深处。士轸虽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然以他得天独厚,无论是说句话,写封信,都自有一种清秀之气流露于笔下舌尖。所以他的一番痴情,并未白用,不到三年,他已将她对于异性的爱情赢了来。他们互相勉励着,他说:她就是他的上帝,他的一切都交付她了。她说:她为他可以牺牲世间一切权利,只要他的心不变。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然而,两人在婚姻上各有难题,冯沅君在未解人事以前,已许婚于唐河一个地主之子。王品青在考取北大之前,接受父母包办婚姻,在家乡济源与成氏成婚。

到了1923年暑假,大哥冯友兰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与从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硕士毕业的二哥冯景兰结伴回国,把母亲吴清芝接到省城开封安家。母亲来信要求正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冯沅君回家探亲。冯沅君到家后,在两位哥哥的帮助下赢得母亲的同情,退掉了包办的婚约,从而解除了她与王品青一直担心的被强制“隔绝”的危险。当时王品青也从北京秘密回到开封,还参加了河南省教育厅主持的“官费”留学考试。

从1924年开始,冯沅君接连发表短篇小说《隔绝》、《旅行》、《慈母》、《隔绝之后》,以非常大胆的笔触表现了男女大学生的自由恋爱,并且将这种自由恋爱和读书进取结合到了一起。

1926年10月12日,已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鲁迅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得品青所寄稿及钦文所寄《故乡》四本。”

王品青所寄稿件,是他帮助冯沅君(署名淦女士)编辑整理的小说集《卷葹(音同“师”)》, 此前也是由他经手寄给上海创造社公开发表的。

鲁迅收稿后用一周时间审阅完毕。1926年10月19日,他在日记中留下了“寄小峰信并《卷葹》及《华盖续》稿”的记录。29日,鲁迅又在致陶元庆(近代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的信中介绍说,王品青希望陶元庆为《卷葹》设计封面,“乃是淦女士的小说集,《乌合丛书》之一。内容是4篇讲爱的小说。卷葹是一种小草,拔了心也不死,然而什么形状,我却不知道。”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冯沅君和陆侃如)

人生若只如初见,在王品青为出版《卷葹》费心操劳的同时,冯沅君移情别恋于比她小3岁的江南才子陆侃如。

1923年11月24日,在一次胡适的演进会上,陆侃如和冯沅君相识。

北大毕业后,陆侃如在位于郊外的清华研究院攻读研究生,除了星期天进城约会之外,他与冯沅君主要是通过书信联络。

1927年5月,两个人一同回陆侃如的家乡江苏海门探亲,途经上海时拍摄了他们的订婚照片,陆侃如在照片空白处题有“红楼邂逅浑如昨,白首同心一片丹”的诗句。

而另外一方,王品青性格敏感、又有肺病,受失恋刺激而致精神失常,1927年,王品青离开人世。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周作人)

王品青去世后,周作人写了《关于失恋》一文,里面透露出一些王品青失恋的细节:

王品青君是阴历八月三十日在河南死去的,到现在差不多就要百日了,春蕾社诸君要替他出一个特刊,叫我也来写几句。我与品青虽是熟识,在孔德学校上课时常常看见,暇时又常同小峰来苦雨斋闲谈,夜深回去没有车雇,往往徒步走到北河沿,但是他没有对我谈过他的身世,所以关于这一面我不很知道,只听说他在北京有恋爱关系而已。他的死据我推想是由于他的肺病,在夏天又有过一回神经错乱,从病院的楼上投下来,有些人说过这是他的失恋的结果,或者是真的也未可知,至于是不是直接的死因我可不能断定了,品青是我们朋友中颇有文学的天分的人,这样很年青地死去,是很可惜也很可哀的,这与他的失不失恋本无关系,但是我现在却就想离开了追悼问题而谈谈他的失恋……品青的死的原固我说是肺病,至于发狂的原因呢,我不能知道。据他的信里看来,他的失恋似乎是有的罢。倘若他真为失恋而发了狂,那么我们只能对他表示同情,此外没有什么说法。有人要说这全是别人的不好,本来也无所不可,但我以为这一半是品青的性格的悲剧,实在是无可如何的。

王品青死后不久,1928年,冯沅君在短篇小说《Epoch Making(意为“划时代”)》中,采用她最为擅长的第一人称自叙的表达方式,写了自己的两段恋情。

关于自己的第一段恋爱,小说中的“我”是这样表白的:“某君虽然学问浅薄,但颇有才情。当时对我异常热,因此我很想成就他,安慰他在人生途中所受的苦恼。不意数年朋友的结果,他处处负我的期望;我于此发现我同他的志趣不合,灰心之极!”

关于自己前后两段恋爱的三角叠加,小说中写道:“我认识你——学问上的认识——是你在E报发表论文之后……待你冒雪进城看我,信上说了些热烈而缠绵的话……我自己很吃惊,我又遇见了奇迹,我的生命之流中又添了新水;我很怕,我怕我此后的生活将更痛苦,而且又害了你。在我这喜和怕的境地中,有人拆了你的信,此信又为某君所见,他为之病了,终于移入了医院——他原来对我的爱情还未尽泯灭。已谢的花儿是不能复上故枝,我对他此时的状况,只有怜,没有当年的热情了……”

由此可知,被冯沅君称为“某君”的王品青失恋发疯的直接诱因,是陆侃如写给冯沅君的情书被人偷拆,并且被王品青看到了。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冯沅君和陆侃如)

而才女冯沅君的择偶标准,要求对方积极上进,好好读书,要和她志趣相合。而陆侃如正是这样的读书种子。

关于王品青之死,晚年陆侃如在《忆沅君——沉痛悼念冯沅君同志逝世四周年》中另有记述:“王身体本来不强壮,因打牌失眠,渐渐形成肺病。又加上对吴天‘变心’的怀疑,心情不快,所以肺病渐渐严重化了。严重了又无钱支付医药费,病势不免日渐危险了。终于一天就因病逝世了。”

这里的“吴天”按照学者研究,其实是指冯沅君,是陆侃如隐晦之笔。

还有资料说,王品青去世后。冯沅君曾应王绍唐等人的请求,往王家里写了一封信,内容为:“品青长逝,赫声哀悼。久不接来函,方为日就痊疴,不想静而不起。府上太夫人年高,尚请好自宽慰。今遭此变故,恐显拮据,今将北新书局款领出兑汇。”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中年冯沅君和陆侃如)

05

1929年1月,陆侃如和冯沅君在江苏海门举行结婚仪式。1931年,上海大江书铺印行夫妻二人共同署名的3卷本著作《中国诗史》。1932年,夫妻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编》,也交由大江书铺出版发行。这两部学术专著的出版,一举奠定了两个人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风行一时的早期的女性婚恋作家,冯沅君逐渐淡出文坛。

1974年6月17日冯沅君因患不治之症,与世长辞了。生前,她曾对山东大学王仲荦教授表示:“我一介寒儒,连个后嗣亦无,能为国家民族留点什么?我想个人艰窘一点,存几个钱,身后让国家做学术奖金;奖掖后人吧!”

民国才女冯沅君的婚恋:已谢的花儿不能复上故枝

1978年陆侃如先生也逝世了,留下遗嘱说:“按冯沅君和他个人的愿望,将全部藏书,数万遗款赠山东大学。”

本文参考资料:《鲁迅全集》、《鲁迅日记》、《卷葹》、许志杰著《陆侃如与冯沅君》、张耀杰《女作家冯沅君的择偶标准》、《周作人文集》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