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OSAWA'S RASHOMON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在废墟和虚无中,

扛起日本电影精神的闸门的大师

深度解读黑泽明电影中的死亡与重生,

较量与救赎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黑泽明

作为日本电影历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黑泽明(也被尊为“黑泽天皇”)的电影从始至终都是一处道德的战场。

黑泽明用强大的黑白电影美学,呈现了天国与地狱,堕落和拯救,光与影的尖锐对峙。他的电影中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皈依者,他们在破碎且毫无希望的世界里,迎战无处不在的敌人,经历艰难的自我拷问,最后奇迹般地绝处逢生。

哥伦比亚大学前东亚系主任保罗·安德利尔教授,以黑泽明最负盛名的《罗生门》和他最沉痛的个人悲剧为线索,带领我们解读黑泽明电影潜藏的精神密码,深度把握黑泽明电影中永远贯穿的英雄叙事,感受二战后日本电影的崇高志向和青春活力。

他用电影命名了一个时代的困境

“你将谎言层层叠加,便会得到真相。”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剧照

黑泽明选取芥川龙之介的两部短篇小说《竹林中》和《罗生门》来建构自己享誉世界的电影《罗生门》(1950),并非出于偶然。徘徊在东西文化之间,执着于“艺术良心”说的芥川,在1927年了结了自己的生命,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在1932年,黑泽明的哥哥,辩士黑泽丙午,被黑泽明视为自己的“底片”,事业随默片时代的终结而坠落,选择用自杀来对抗有声片技术对“辩士”行业的碾压。在那个短暂的默片时代,人们对银幕上的影像奉若神明,信赖有加。

对于1936年“偶然”开始电影生涯的黑泽明而言,同样激烈赴死的芥川,和最亲爱的哥哥丙午都象征着日本文化的裂痕。和芥川龙之介、黑泽丙午都不同的是,黑泽明通过自己的电影建立了“真实”和“生活”的真正关联,而抵达这种联结的唯一途径是深刻的、持续的自我质疑。

德勒兹曾经对黑泽明做过一番精准的评价:黑泽明电影中的场景并不提供答案,相反,他试图呈现出其中的问题,一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剧照

如果我们也记得电影《罗生门》中的第一句台词,“我不明白。我真是不明白……” ,或许可以逐渐接近黑泽明的电影精神内核。在电影《罗生门》诞生时,整个日本一方面热烈拥抱美军用炮弹带来的民主,一面唾弃战争之间和之前的理想主义和狂热信仰。黑泽明的同代人中,就有作家田村泰次郎在自己的女性故事中,直截了当地用“肉体”(nikutai)取代了日本国体(kokutai),而坂口安吾也宣称,没有人是理想主义者,恰恰相反,人人生而粗俗卑鄙。与其努力提升审美和道德,不如干脆堕落到底。

黑泽明相信日本战后对肉体的过分沉迷,以及占领军所鼓吹的美国民主仍是死路一条。因为,这些肉体叙事中没有真正的希望,只有对受害和放纵的绝望迷恋。而加入其中的电影人拍摄的电影,“失去了青春活力,失去了崇高志向”。

也因此,当其他日本导演纷纷转向彩色片的时候,他却一部接一部地拍摄黑白片,一直到1965年。《我对青春无悔》《野良犬》《白痴》《七武士》《蜘蛛巢城》《天国与地狱》……这些电影无一例外充满着道德的焦虑和人性的较量,他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不完美,他们不仅要迎战外部的敌人(战争、贫困、剥夺) ,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和较量。

黑泽明对于日本电影、二战后的亚洲,甚至今天的我们,最重要的意义也正在此。只要任何一个时代鼓吹将英雄和纪念碑一起抛弃,我们都需要重返黑泽明的电影,一次次重访那片寓言了罪恶和谎言的森林,去面对我们自身的黑暗,在废墟中完成自我重建。

一部黑泽明的精神地图考,

导演张艺谋亲自作序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黑泽明的罗生门》是杰出的东亚史学者保罗·安德利尔对黑泽明的电影世界一次充满冒险和洞见的发现。

作者追溯了黑泽明生命中标志性的记忆或创伤——被1923年大地震和两次世界大战接连毁灭的故乡东京,还有兄长的决然离世。没有人能逃脱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忽略黑泽明和荒城、亡兄、日本二战前后的普罗艺术运动的深刻关联,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他标志性的黑白美学,以及他的电影中那些来路不明的“喊声”来自何处。

安德利尔教授通过绵密的论证,深刻剖析了荒城和亡兄是如何共同塑造了黑泽明电影中最内在的声音。

借助其充满寓言意味的黑白电影,黑泽明直面了死亡和道德堕落的阴影,揭示了帝国主义鼓吹的所谓理想的恐怖,并在其电影中开辟了一条自我重生的道路。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泥醉天使》中的梦境场景

《黑泽明的罗生门》邀请了导演张艺谋亲自作序,他在序言中甚至讲述了首次与黑泽明电影邂逅的经历,并以“幽暗中的光”描述了黑泽明给予他的印象,张艺谋写道:“我想,就像黑泽明所说的,电影对所有的电影人来说,同样是一种终生的学习。它是梦,是黑暗中的光,是幻想、慰藉和照耀。”

在《黑泽明的罗生门》的结尾,作者保罗·安德利特别附上了有一份简略的年表,使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年号,以及本书涉及到的某些事件的脉络。从黑泽明出生到创作《罗生门》的这段时期尤为详尽。此外,作者还单列出了导演的作品目录,包括了黑泽明在1943 年到1993 年间拍摄的三十部影片。而在“延展阅读”的部分,作者也罗列了那些让他在思考上有所启发,或帮助他深入了解黑泽明生活和工作的书目,对于黑泽明电影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根据这份书目进行拓展阅读。

作为深度的文化史研究著作,《黑泽明的罗生门》是给所有黑泽明的观众一份珍贵而沉重的礼物。它将引导我们走入黑泽明电影最隐秘的精神核心,洞悉他的视觉语言的密码。

以文字形之美搭建黑泽明的“罗生门”

赠送限量版黑泽明电影地图海报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黑泽明的罗生门》在装帧上仅以黑白两色,文字+纯色底的设计,设计师使用书名的日文字为设计元素,在封面上构建出了“门”的意象,从内核上完美呼应这本书的主题:黑泽明通过《罗生门》和电影中的柱子,试图完成对日本战后集体精神的重建,重新寻觅英雄的影踪。

为了使黑白对比更为强烈,经过反复打样尝试,最终封面文字部分采用丝网印白,以达到立体饱满,具有雕塑感的文字之 “门”。

拨开外封,还有另一重惊喜在等待读者,《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内封将书中提到的1943 年到1993 年间黑泽明拍摄的三十部影片名称一一罗列,并为每个片名压印了立体间隔,仿佛将这些黑白经典之作,定格在了一帧帧的胶片中。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内封

而这份隐藏在内封中的惊喜设计,我们也制作成了一张海报,作为特别的限量礼物,赠送给读者。

媒体评价

《罗生门》里除了最初的四位目击者之外,还有第五位证人,那就是黑泽明自己。“我所有的电影,”他曾这么写道,“都围绕着自我问题展开——这一问题起始于明治时代,在过去被当时的封建残余所压抑。也正是这种封建残余将我们引向了战争,至今阴魂不散。”

我想,就像黑泽明所说的,电影对所有的电影人来说,同样是一种终生的学习。它是梦,是黑暗中的光,是幻想、慰藉和照耀。

——张艺谋

关于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肖像,充沛有力,引人深思。保罗·安德利尔谦逊低调,又游刃有余地重现了黑泽明的生活、作品及其影响。本书堪称最好的文化史写作。

——詹姆斯·夏皮罗(《大转折》《李尔之年:莎士比亚在1606》作者)

产品规格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书名:黑泽明的罗生门

译者:蔡博

出版社: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79

ISBN:9787020148073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黑泽明的罗生门》:电影天皇的精神地图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