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NASA 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台(SDO)观测到太阳表面出现了三个巨大的日冕洞。太阳风从日冕洞向着地球呼呼的刮出,科学家警告要做好迎接太阳磁暴的准备。

下边来科普了,什么是日冕洞?日冕洞(Coronal Holes)是位于太阳表面在 X 射线波段比较暗的区域,这个区域具有发散的磁场线,也是太阳风的出口。

日冕洞是在日冕中密度比较低的区域,而且也是低温区,温度大约为 100 万度。

冕洞的面积可以缓慢的变大或缩小,但他们在太阳表面上的位置却不大变化,随着太阳的自转,延伸型的冕洞 27 天旋转一周,故影响了地球上的磁暴呈现出 27 天的周期。

太阳上一下子就开了三个大洞听起来吓人,不过解释过后大家就明白了,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在太阳极小期时。

太阳极小期是太阳 11 年活动周期的平静期,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在此期间,太阳比较平静,也就是说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较少,而且通常更小,但是磁暴还是会发生的。

为什么太阳平静期还会发生磁暴呢?这就是因为这些日冕洞的缘故了,它们是较冷、密度较低的等离子体和敞开的磁场区域。

这些开放结构使太阳风更容易逃逸,如果日冕洞处于适当位置,就可以把电磁辐射吹向地球。

三个日冕洞是上周打开的,正向着地球吹高速太阳风。不过别害怕,因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只发布了 G1 级的太阳风暴预警。

太阳风暴分为 G、R、S 等级别,G 在当中属于“较弱级”风暴。G1 级是最低级别的预警,言外之意就是吃瓜群众们看看热闹就行了。

G1 级风暴实在产生不了太大影响,咱们地球人也基本感觉不到。或许会对电网和卫星造成小小的干扰。

不过要是升级成 G2 级,那它就有了中等威力,这取决于这些高速的带电粒子袭击地球的方式,所以升级也是有可能的。可能会干扰电网、宇宙飞船和卫星的运作。

具体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磁暴。磁暴即当太阳表面活动旺盛,特别是在太阳黑子极大期时,太阳表面的闪焰爆发次数也会增加,闪焰爆发时会辐射出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及高能量的质子和电子束。

其中的带电粒子(质子、电子)形成的电流冲击地球磁场,引发短波通讯所称磁暴。磁暴时会增强大气中电离层的游离化,也会使极区的极光特别绚丽。

另外还会产生杂音掩盖通讯时的正常讯号,甚至使通讯中断,也可能使高压电线产生瞬间超高压,造成电力中断,也会对航空器造成伤害。

磁暴的总的效果是使地面地磁场减小。这一效应一直持续到恢复相之后的两三天,称为磁暴后效。通常,一次磁暴的幅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表明主相的源距赤道较近。

之前曾有学者认为磁暴会导致海洋哺乳动物搁浅,他们认为磁暴干扰地球磁场后影响到了这些动物的体内指南针。但 NASA 的一项研究发现,搁浅事件和地磁暴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联系。

据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全俄自然及技术性突发事件监测和预报中心预测,地球将在 2018 年遭受数十场磁暴,其中包括两到四场特大磁暴。

根据卫星通讯社掌握的材料:“预计,2018 年将发生 20-35 场磁风暴,其中包括大磁暴和特大磁暴。发生超强磁暴的机率约为 5%”。

迄今记录在案的规模最大的磁暴是 1859 年的卡林顿事件。这场超级太阳风暴破坏了欧洲和北美的电报系统,世界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极光。

上面这个是 17 年发生的一场磁暴,极光预警软件已经红得发紫。发生磁暴时可以去赏极光哦,没准咱们的漠河也能看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