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奥匈帝国宣战之后,俄国很快就开始了战争动员,准备替小弟出一口气。当然,纸是包不住火的,早在费迪南大公抵达萨拉热窝之前,塞尔维亚政府就接到情报,得知了黑手社的密谋,并立即通知了奥匈帝国政府。

1.一战结束百年之际,重返一战现场

从今天开始,我要给大家带来一本震撼心灵、又引人深思的书: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约翰·基根的《一战史》。

对于我们来说,每天早晨的节奏是这样的:刷刷牙,洗洗脸,吃完早饭,转身出门,打开路上读书,收听最新的音频讲书,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这样的日子,看上去平平淡淡,有时候也会觉得辛苦,但我们始终很庆幸,因为最起码,这是一个和平繁荣的年代,一片没有战乱的土地。

但要是你在一百年前的欧洲呢?情况可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阴霾笼罩了整个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投身其中。如果你是年轻小伙,就会被派往前线,整天窝在泥泞潮湿、肮脏发臭的战壕里苟且偷生,或者在下一次冲锋中被炸得血肉模糊;女孩子呢,在大后方紧张地待着,食不果腹,每天提心吊胆地看着阵亡名单,很可能就在下一张名单上就看到了自己亲戚、恋人、朋友的名字,还没等你容颜衰老就体悟了什么叫天人永隔。

战争就是这么混蛋。事实上,这样的悲剧,在一百年前欧洲的每个国家,每天都在上演。生命薄如纸翼、贱如草芥,不过是将军们在地图上画出的箭头,是战报上冷冰冰的数字,是一具具战场上无法辨认、无人掩埋的尸体。在这场战争中,有近20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受伤,当时全世界又有多少人呢?18亿人而已。算起来,有2%的人在战争中直接伤亡,而被卷入战争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伤亡惨重,是一战的一大特点,另一大特点,就是一战波及的地域非常广阔,几乎全世界的每个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因教科书的关系,我们通常以为,参加一战的国家除了一边儿的英法俄外加意大利,以及后来参战的美国,就是对面儿的德国加奥匈帝国了。其实呢,参战国远不止这些,还有土耳其、保加利亚、比利时、日本、罗马尼亚、巴西、秘鲁、泰国、利比里亚、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或地区,甚至还包括了我们中国,当时北洋政府派了一支劳工队上欧洲战场挖战壕,说起来中国还是一战的战胜国呢。总的来说,有四五十个国家加入了这场混战,说是“世界大战”丝毫不假。

这么多国家参战,一战的战火烧遍世界各地,在南美洲的海岸边、太平洋的海岛上、非洲的大草原以及我国的青岛,都爆发了激烈的厮杀。当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主要、最惨烈的战场,还是在欧洲。像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人的伤亡。有人说,整整一代欧洲人,都死在了战场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法、德等主要交战国,各自损失了2%到3%的人口。但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带来了两个极为严重的后果。

第一个,一战摧毁了欧洲文明的优越感。在一战爆发之前,欧洲人普遍有种领先于世界的自豪感,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自负的。这种自豪感,起源自文艺复兴,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五六百年来,欧洲人不仅在物质文明上遥遥领先,也为自己的精神文明而骄傲,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其他大陆的人,就是落后的野蛮人。但在一战结束之后,这种骄傲感荡然无存。因为欧洲人发现,原来理性文明的自己,也会如此疯狂,如此野蛮。

第二个,一战宣告了欧洲旧有国际格局的土崩瓦解。一战结束之后,好几个老牌的欧洲帝国不复存在,一堆新的民族国家破土而出。在这一新旧交替的过程中,矛盾频发,欧洲的局势变得越发混乱。仇恨、分裂、民族情绪,交杂在一起,而这,也就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因此,一战留给人类无尽的精神创伤,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平的伤痕,比如我们这本书的作者约翰·基根。约翰·基根是英国人,生于1934年,他本人没参加过一战,但他的父兄和岳父都上过战场。因此,当约翰·基根还小的时候,他就经常听长辈说一战的往事,战场上的点点滴滴,他都了然于心,按照他的话来说,虽没上战场,却已领略了战争的本质。本质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残酷。

正是怀着这种悲天悯人的情结,基根经过刻苦学习和潜心研究,最终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军事史家。这本《一战史》呢,也是他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好了,话不多说,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本《一战史》,一起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是怎么发生,这场战争到底有多疯狂,

2.萨拉热窝的枪声

有人说,一战是不可能避免的,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到最后肯定是要干起来的。但是我们的作者基根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一战其实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大家都谨慎点、冷静点的话,一战就不会爆发。

这一点,其实不少人都“心有戚戚焉”。如果您听过我们路上读书的节目《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应该还有印象,一战爆发之前,虽然欧洲已经形成了两大军事同盟,大搞军备竞赛,但双方还没想着要真刀真枪地干上一架。总之,1914年的局势,就是看上去战争随时会爆发,但实际上又没人敢动手。

可偏偏在这种看起来很安静的局势中,一场意外的刺杀事件,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进程。

这场刺杀事件发生在萨拉热窝,也就是今天波黑的首都。这个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也就是著名的“火药桶”,在当时,波黑还叫波斯尼亚,起先属于著名的“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它有两个非常不安分的邻国,一个是塞尔维亚,另一个,则是当时的欧洲大佬奥匈帝国。

当时的塞尔维亚有点像个小混混,放着正路不走,偏喜欢搞些歪门邪道。国内经济政治一团糟,对外扩张却是一样不落,对于家门口的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早就垂涎三尺。然而就在它摩拳擦掌的时候,奥匈帝国却抢先一步把这旮旯给占了。

煮熟的鸭子飞了,你说塞尔维亚气不气?当时正是民族主义火热的年代,极端民族思想四处泛滥,如此一来,一股强烈的仇视奥匈帝国的民族情绪,开始弥漫在整个塞尔维亚。其实,不只是塞尔维亚本地人嗷嗷叫,连波斯尼亚的塞族人也是嗷嗷叫。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有“大塞尔维亚主义”背景的暴力组织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黑手社”。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黑手社”就是个实打实的恐怖组织。它的政治诉求,就是让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合并。它的对头,就是奥匈帝国。而它的手段,除了暗杀就是爆炸,反正怎么野就怎么来。

不过,黑手社也就是个几十号人的小组织,看上去也掀不起什么波澜。但在1914年的夏天,这帮人偏偏是逮到机会了。

1914年6月,按惯例,奥匈帝国的军队要搞演习,这一次呢,他们把演习地点选在了波斯尼亚,6月25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将亲临波斯利亚视察。消息一传出,黑手社就跟嗑了药似的,兴奋的不行。波斯尼亚境内的成员连忙筹备弹药,塞尔维亚境内的成员呢,一个个越过边界,跑到波斯利亚的省府萨拉热窝,准备干一票大的。

黑手社看上去似乎很有把握,不过斐迪南大公也不是吃素的。此人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最大的爱好就是拿枪打猎,打过鳄鱼,打过鸟,还打过老虎,海陆空俱全。关键是,斐迪南大公的枪法还很好,光是鹿,他一辈子就打死了5000头。所以说,如果要是面对面拿枪PK,那些恐怖分子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呢?

不过,斐迪南大公此次出行是访问,不是打猎,手上没了枪的大公,也就是只看上去很可怕的大猫。等到他到达萨拉热窝的时候,黑手社的暗杀小队也准备就绪了。这个暗杀小队一共有6个人,所有人都准备了手枪和炸弹,准备把斐迪南大公给一次性弄死。

当然,纸是包不住火的,早在费迪南大公抵达萨拉热窝之前,塞尔维亚政府就接到情报,得知了黑手社的密谋,并立即通知了奥匈帝国政府。可是呢,斐迪南大公丝毫不以为然,依然不改行程规划,6月27日这一天,大公携妻子乘坐一辆敞篷汽车抵达萨拉热窝。要知道,第二天,也就是6月28日,对塞尔维亚人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1389年的6月28日,塞尔维亚败给外族侵略者土耳其,从此开启了民族苦难历程,这一天也就成了塞尔维亚人的国耻日。你费迪南大公,作为一个侵略者,在人家国耻日大摇大摆地当街晃悠,无疑是在沸腾的油锅里丢下一根火柴。

于是,费迪南大公的车开出后不久,暗杀小队也开始行动了,刚开始,不是因位置不好,就是边上有警察,刺杀者没敢动手。后来,在汽车开往总督府邸的路上,一名恐怖分子向大公夫妇汽车投掷了一枚炸弹,但炸弹反弹到后面一辆汽车的底部,炸伤了一位随行军官。

虽然发生了袭击,却并未阻止费迪南大公的行程,他依旧前往目的地市政厅,发表了一通演说。结束后,大公夫妇前往医院探视受伤官员,谁料,司机却搞错了路线,就在汽车停顿掉头那一片刻,一个隐藏的恐怖分子普林西普,带着一只左轮手枪,直接冲到斐迪南大公的车前,对着大公夫妇砰砰砰连开几枪。由于距离太近,事发突然,夫妻二人当场命丧黄泉。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凶手普林西普被当场抓获,之后死于狱中。作为一个小人物,普林西普的所作所为,可能也只是逞一时之快。但他绝对猜不到,也不可能猜到,他的这么几枪,将会改变几十个国家、几千万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

3.和解失败,宣战不可避免

斐迪南大公被刺杀的消息,震惊整个欧洲。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这个小小的巴尔干半岛,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毫无疑问,最先情绪爆炸的,自然是奥匈帝国。谁能想到,自己的王子、钦定的接班人也就是下一代的皇帝,就这么在异国他乡,被人当街打死了。

奥匈帝国的怒火,直接就燃烧到了塞尔维亚。但塞尔维亚政府也很委屈:大哥,你这是冤枉我啊!第一,您家大公是在波斯尼亚被人打死的,这是您自己家的地盘,是你们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虽然杀手是我们塞尔维亚人,但又不是我们政府指使的,而且,在他们越境之后,我们都通知您要注意啦!说到底,还是您家大公不当回事嘛!

这样的回答,奥匈帝国一百个不满意,他们把刺客们拎出来,一番审讯,外加严刑拷打。很快,就获取了一些关键信息:第一,刺客们是在塞尔维亚接受训练的;第二,刺客们的枪支弹药全是塞尔维亚的兵工厂制造的;第三,刺客们越过边境时,塞尔维亚的边防军还在那帮忙;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帮刺客的老大,正是一个塞尔维亚的军官。

这些个供词,说起来挺暧昧的。要说这刺杀跟塞尔维亚没关系,鬼都不信;但要想找到塞尔维亚政府策划暗杀的铁证,倒也没那么容易。于是双方便开始扯皮,一个说就是你杀的,就是你就是你!一个说跟我无关,你不能冤枉好人!拉拉扯扯没个结果,奥匈帝国不打算继续浪费时间,经过内部的一番激烈争论,他们最终决定:要给塞尔维亚一些颜色看看,也就是诉诸武力。

当然,真要武力行动,奥匈帝国又变得很谨慎。塞尔维亚虽小,也不是好惹的,这个国家素来民风彪悍,军队作风很野,在十年前的一场政变中,军队把国王一家子都杀了,还把尸体砍成一块块,从窗户丢了出去,那画面,着实野蛮而恶心。

当然,话说回来,就算塞尔维亚武装到牙齿,在老牌的强大的奥匈帝国面前,它也绝对不是对手。那么,奥匈帝国到底怕些什么呢?他们倒不怕塞尔维亚,而是担心惹毛它背后的大佬——俄国。

要说塞尔维亚和俄国隔得也不近,他们之间能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也很简单。这两个国家都是斯拉夫民族,信仰的都是东正教。俄国人呢,一向喜欢标榜自己是所有斯拉夫民族的老大,塞尔维亚也想找个厉害的大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个国家早早地签署了同盟协定,俄国人就成了塞尔维亚的靠山。

打塞尔维亚,注定要惹毛俄国。于是乎,随着欧洲局势的演变,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矛盾,就变成了俄奥之间的对决。对此,奥匈帝国很不放心,便找到了盟友德国,问问自家兄弟的态度。德国表示:兄弟,你随便打,出了什么事,我们绝对帮忙!

与此同时呢,俄国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号盟友法国,彼此交流看法。结果法国人表示:大哥,你们要揍那帮孙子的话,我们顶你!

双方各有人撑腰,也就都甩开膀子干了。奥匈帝国就甩给塞尔维亚一个处理意见,差不多就是最后通牒。用词非常傲慢,要求一大箩筐,包括查封和取缔反奥组织,革除反奥官员,从教科书里删除反奥内容,在奥方“指导”下调查刺杀事件真相、镇压反奥活动,等等。

通牒一出,塞尔维亚大吃一惊,各路官员齐聚一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嚷嚷这条约太丢人,还不如打仗,但大部分人认为,要打是肯定打不过的,不如妥协。讨论到最后,除了不接受奥匈帝国所谓的“指导”,其他的意见,塞尔维亚都全盘接受了。

按道理说,塞尔维亚一直在让步,但这个时候的奥匈帝国早已丧失耐心。就在塞尔维亚提交回复的时候,7月28日,奥匈帝国的军队已经火急火燎地开到了奥塞边境,双方噼里啪啦地打了起来。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阵枪声,它宣告着整个欧洲,即将踏入为期四年地狱生涯。

4.战端开启,整个欧洲投身战争

奥匈帝国宣战之后,俄国很快就开始了战争动员,准备替小弟出一口气。但谁也没想到的是,此时最兴奋的,却是和这些鬼地方八竿子打不着的德国。原来,德国人一直做着一场强国梦,那就是要彻底摆平俄国佬和法国佬,进而称霸全欧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早早地就制定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在几周时间内拿下法国,然后掉过头来,把速度缓慢的俄军给彻底消灭。自从施里芬计划制订以来,德国人成天就陶醉在梦里,如今机会来了,眼看德意志称霸世界就在眼前,他们能不兴奋吗?

德国对门的那位,法国人也是兴奋得嗷嗷叫。自从普法战争失败以来,割地赔款的法国早就梦想着,有天能够把德国狠揍一顿,报仇雪恨。为了这一目标,法国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又花了许多时间培养军事人才、整顿军备。为了实现各自的梦想,双方不约而同地把军事计划定为进攻、进攻以及再进攻。

这个时候,唯独英国的状态最暧昧。英国人表示,如果你们自己只在自己的地盘上打来打去,我就一切中立,你们爱咋咋地。但如果你们谁敢动中立国比利时的话,就是挑战我大英帝国的底线,别怪我们不客气。英国一边发出警告,一边也开始小规模地动员部队,准备迎接挑战。

说到这您可能要问,那个一开始闹出事的塞尔维亚呢?它那边怎么样了?嗨!谁管它!全世界的目光,早就从这个弹丸小国,转到欧洲别的地方去了。就这样,一场在巴尔干半岛惹出的事情,变成了蔓延到整个欧洲的大混战。

这场大混战,在一开始,几乎就是全民参与,气氛非常热烈。我不敢说男人都喜欢打仗,但是不少男的,一看到美国大片中激烈的战争场面,想必也是肾上腺素飙升,有点兴奋。是的,当时吃瓜群众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尽管政治家们对战争担惊受怕,但吃瓜群众已经恨不得抄起枪杆子就上阵了。当时,德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等国内,吃瓜群众纷纷涌上街头,喧嚷啊,庆祝啊,高唱爱国歌曲啊,或者在城市的中心广场贴横幅和海报啊,一个都不落。报名参军的人也不少,征兵站人满为患。

英雄主义梦想、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主义情绪,已经让人们发了狂。除此之外,在当时的人看来,去当兵打仗,穿上军装,那是很有男子汉气概的。所以,不论在俄国、德国还是英国法国,士兵就是当时的流量明星,遍地都是各种脑残粉。当兵的不管走到哪个旮旯地方,都有妹子送上鲜花和香吻。每个人都很有信心,似乎战争还没开打就已经胜利了。

就这样,在隆隆的炮火声中,1914年,如同脱轨的火车,满载着人类的癫狂,驶向了不可预知的远方。踏入战壕的士兵,大多都是年轻小伙,有的人不到二十,有的人刚刚二十出头,一个个都穿着整洁统一的制服,清一色的都是稚嫩的面庞,沉浸在一种类似于旅游的亢奋情绪中,出发前所有的告别,都是像去度假。不少士兵觉得,打完了仗就可以回家跟父母团聚,跟恋人激情过圣诞呢。

是他们太天真吗?人,是很难超越历史经验的局限去预知未来的,当时很多人觉得,打仗,分分钟的事!1870年的普法战争,激烈吧?规模大吧?不就打了两个月都不到?这一次打仗,估摸着顶多个把月就搞定了,最多呢,也就三个月半年的时间嘛!

谁能预料到,历史走到1914年,人类战争的邪恶程度,已远远不是1870年那会儿能比的了。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军队规模,以及战略战术,都经历了一个大规模的更新换代。这场战争,将比过去所有的战争都要残酷。然而,士兵们全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也没人能做好心理准备了。

就拿法国士兵的着装来说吧,法国人一向是追求浪漫和时尚的,士兵们穿得也很讲究,特别是骑兵,什么黄铜头盔,马鬃制成的羽饰,红斗篷、蓝色紧身上衣,护体胸甲,猩红色裤子,那颜色,八百米开外都亮瞎眼,整个法军军队,就像是去参加上个世纪的滑铁卢战争一样。步兵呢,更要不得了,一个个长长的蓝色外套、紫红色的紧腿裤,塞进厚实的长筒靴子,还都纯羊毛的制品。总而言之,这些士兵更像去罗马度假,而不是去打一场新时代的战争。这些可怜的士兵不知道的是,这身好看的行头,在战场上将会是多么显眼,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将会因为这套漂亮衣服而丢掉性命。

但谁又会料到这一切呢?总而言之,大家还用着19世纪的老办法,去应对20世纪的新战争。而这,将会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好了,雄狮已出,只等厮杀。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具体情况,又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