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蘑菇生产的发展历史(除纯菌种的取得以外)就是蘑菇培养料制作技术不断变革和更新的过程。因为,培养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蘑菇栽培的产量和质量。

1979年以前,我国采用的是一次发酵法,一次发酵的流程是:截草→预湿→建堆→翻堆(5-6次)→进房、翻格、抪种。整个发酵过程需30-35天,全在室外进行,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9年以后我国开始推行二次发酵的技术,二次发酵的流程是:前发酵:截草→预湿→建堆→翻堆(2-3次),时间约10-12天后进房。进房后→后发酵:(用能源加热)在60-62℃中保温8-10小时,50-55℃中保温3-5天后缓慢降温,至46℃时开门窗,大通风。(整个发酵时间为7-10天)后再→翻格→抪种。

二次发酵的整个时间为17-22天,后发酵在室内进行,一般说二次发酵堆制的培养料比一次发酵堆制的培养料所栽培蘑菇的产量可增加20-30%。

二次发酵的培养料栽培蘑菇能够增产的原因是:巴氏灭菌料在60-62℃保温8-10小时杀灭了料中的杂菌和虫卵等。培养了有益的微生物,在50-55℃保温3-5天后缓慢降温的条件下培养了大量的对蘑菇生产有益的微生物,俗称“放线菌”。大量的菌丝蛋白作为蘑菇生长的营养源。而且“放线菌”在生长过程中固定了培养料堆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游离氨,增加了蘑菇的营养源。通过二次发酵,由于大量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了蘑菇培养料的活性,使蘑菇培养料变成了选择性、专一性的培养料,只能供蘑菇菌丝生长,而杂菌则难以生长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