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本《艺术之谜新解》里有一篇关于“艺术的象征性”一文,就是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理解和阅读,要通过其象征性实现与作者之间交流,与作者构建的虚构艺术世界进行感情的体验交流。这样必然会产生类似这样的疑惑,其实关于《白鹿原》里田小娥该不该同情的问题,我们如果对作品进行艺术视角的理解阅读,我们自然就会知道该怎么去回答这个问题。

前段时间,我有一篇文章对《红楼梦》做 了艺术象征性的解读,而解读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这本林兴宅的《艺术之谜新解》。在这本书里,作者对艺术的象征性做了一步步的阐释。对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如何通过艺术的思维,来进行解读作品,提供了理论参考。

就在前一天,还回答了读者一个关于《白鹿原》的问答,有一个读者提问:应不应该同情故事中田小娥的遭遇。看似不相干的两个话题,其实与林兴宅这本书讲的艺术的象征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关于这个问题,我主要讨论的不在于该不该同情的问题,而在于通过这个问题,看到我们读书方法是否正确的问题。

于是我就把我阅读这本《艺术之谜新解》的读书笔记,整理给大家,以此来给读者提供一个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参考。

我们看到很多的读者,过多的纠结于作品本身的现实故事情境。这样必然会产生类似这样的疑惑,其实关于《白鹿原》里田小娥该不该同情的问题,我们如果对作品进行艺术视角的理解阅读,我们自然就会知道该怎么去回答这个问题。

在这本《艺术之谜新解》里有一篇关于“艺术的象征性”一文,就是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理解和阅读,要通过其象征性实现与作者之间交流,与作者构建的虚构艺术世界进行感情的体验交流。

就如这个关于田小娥该不该同情的问题,如果我们进行象征性的解读,把故事的象征性指向找出来,我们看看对这种象征性的体验如何,自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跳出了狭隘的文本故事情节视角,而将其投向了更为广阔的联想空间,所有的问题都似乎轻易获得了解答。

田小娥与黑娃,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的故事还原到一种对礼教的控诉,对个人独立自由的期望这种象征性联想上,田小娥为了摆脱自己“工具”的身份,变成人的身份,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

我们看她一直从事“工具”(作者构思她用下体泡枣的工具意象)的行为。是值得称赞的?还是她摆脱这个“工具”行为我们该支持她?

这样理解,我们每个读者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了。其中这里的象征性的还原,表现的就是“自我选择”“人”这些主题,对待“想成为人的选择”主题,对待“自我独立的追求”的主题,我们似乎只有支持,而不应该有否定。

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一个象征意蕴,文学具有无限的阐释空间,就因为各个角色的象征,已经完全脱离了狭隘的角色,而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群体或行为,甚至可以理解为一个符号,因为在西方“符号”和我们理解的“象征”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就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就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任意的组合搭配,比如说,某某人是“阿Q”式的人物…….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的理解文学作品,这就会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文学是什么的问题,文学是什么和人是什么两个问题,有着十分的相似性,因此文学是什么的定义向来是有其非常复杂的。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的文学时代来临,有一个理论就是文学即人学,文学是关于人的一门学问。

文学就是文字的艺术,也称之为文学艺术,我们对艺术都懂得去品味。品其中的味的这种对“味”的品读,就是对境界、对言外之意、对象外之境的品读。这恰恰是我们很多读者阅读书籍时,首先在起点上就已经走错的原因。在书中作者有这样的一句话:

我们认为,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它本身的概括性和典型性,不在于它传达了什么样的认知内容,而在于它所蕴含的激发机制…….从而触发人们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我想这句话就基本可以回答开篇读者的问题,田小娥的故事并不是我们主要的了解目的,而是通过她的故事,触发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我在之前对《红楼梦》的解读也同样可以这样的理解,贾宝玉和贾府对于当时作者映射谁?暗示谁?这都不是文学解读的主要目的和方向。而是通过贾宝玉的故事,联想故事背后的象征意蕴,从而触发我们的阅读情感。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对阅读题做过中心思想的归纳,其实任何的作品主旨都可以被概括,被以文字归纳的形式告诉读者,但这种情感的触发,是需要每一个不同的读者,根据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进行补充和创造,这就是“品味”的核心,这就是象征背后的意蕴所在。

因此也就出现了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本质并不是主旨的不同,而在于各自体验的差异,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对作品进行主旨的不同理解,那样哈姆雷特就不是哈姆雷特。

因此了解文学的世界,从来不是关注作品中,描述的这个现实世界。而是通过阅读使读者产生的另一个联想的世界,体验的世界,被艺术感染和激发的世界。如果我们拿一部文学作品,去追问作品中的世界对错,就不属于文学范畴。比如《三国演义》里,曹操到底是不是奸雄,和史书里的有区别,我们是该判断作品的瑕疵,还是艺术本身与现实无关等等这些问题。

我们过去了解到的一些文学理论,比如“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把文学当成一种现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我们以往有很多作品都对现实生活进行了记录书写,并且附带上了做着自己的情感,如果以这样的创作初衷,形成的作品往往都有其局限性,文学并不是再现生活,或者反应生活,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文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认识现实生活,而是用生活提供表象材料构造一个象征世界,作为主体的内涵的表现形式。

如果说科学与自然的关系,后者是解释前者。那文学与生活就完全不同于科学与自然的这种关系。而是类似并行的两个空间,文学通过生活创造了一种联想的象征空间。

在《红楼梦》里面,我理解为贾家就是甄家的一个象征性的投射,甄家有着作者的生活经验,而贾家就是这种经验的象征,只是作者把这种象征,通过文学艺术进行了表达。因此就比其他的文学作品多了一个象征故事层,于是大家的解读步调都会跟不上作者的节奏。

有很多读者试图去找到贾家与甄家的现实联系,我觉得在文学的解读上,这是没有必要的。《红楼梦》之所以称之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就在于之前的话本小说,并不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初衷而完成的作品创作。

曹雪芹并没有延续之前话本小说的文脉和思路,而是直接通过士大夫诗词文学的延续,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小说创作,彻底摈弃了过去史传对小说的影响。诗词就是有着明显象特征的一种构思艺术,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都会通过诗词的意象来追朔作者的情感,这本就是文学艺术的象征性特征。

我们在阅读诗词的时候,都知道柳树往往都象征着离别,在西方狮子往往都用来象征勇敢。而到了文学作品,像《老人与海》里的老人,是否带回那条大马鱼,已经不是作者要描写记录的重点,而是这种生命的胜败象征性才是作品的精华。是那种空手而归代表着胜利?还是那种必须捕获到鱼才是代表着成功?

在现实世界,我们需要进行推理,比如老人没带回鱼来,这就是失败。而进入艺术的联想空间,它触发我们的,却是对成功与失败的思考,对老人在捕鱼过程中的这种不放弃与成功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个艺术的空间就不是理性的推论来实现的意义挖掘,而是通过每个人的不同理解,进行的自我触发后的补充,来完成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的建立。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