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图中这款霸气的核潜艇方案会被命名为“哈士奇”。

有人说哈士奇是上帝造狼之前打的草稿,这款神犬种种的犯二事迹为其赢得了“二哈”的称号。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哈士奇会成为俄罗斯第5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官方正式名称。俄罗斯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论证,2016年设计工作已经铺开,但近期曝光的诸多细节却让人发现,这款核潜艇最搞笑的不是它的名称,而是它的性能。

在俄罗斯文化中,哈士奇不仅不搞笑,甚至还是艰苦耐劳的代名词。

俄罗斯第五代核潜艇被命名为“Husky class”,音译为哈斯基级,而“Husky”就是“哈士奇”。与哈士奇在国人心中普遍的“二哈”形象不同,哈士奇实际上是西伯利亚雪橇犬的英文音译简称(Siberian husky)。在紧邻北极的西伯利亚极寒环境中,哈士奇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犬种,它们最早是由西伯利亚东部的楚科奇族部落居民饲养,用于狩猎驯鹿,拖曳雪橇或者照顾幼儿使孩子们远离寒冷。可见哈士奇在俄罗斯人心目甚至有几分艰苦耐劳的感觉。

计划被“哈士奇”取代的“雅森”是俄制攻击型核潜艇的技术顶峰。

而具体到“哈士奇”级核潜艇上,据俄罗斯公布的时间表显示,首艇将在2020年建成服役,未来将用于取代第4代的“雅森”级核潜艇。但与传统的俄式攻击型核潜艇不同,“哈士奇”级将采用西方的单艇体结构,排水量由“雅森”级的12000吨降低至6000吨。武备方面,“哈士奇”级可能装备约20个多用途垂直发射管,能发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多种弹药,而动力方面则可能采用液态金属反应堆,再现当年705型“水下歼击机”的雄风。

“拉达”级常规潜艇是俄式潜艇西化的开端,这是后冷战时代的必然趋势。

在后冷战时代,潜艇结构西化在俄罗斯早已不是什么新潮流,最新的“拉达”级常规潜艇就采用了西化的但艇体结构。但“哈士奇”级装备多用途垂直发射单元的做法却让人疑惑。俄媒报道显示,每个垂直发射单元能容纳4枚战术导弹,如果这些战术导弹指的就是潜射巡航导弹的话,那么这些垂直发射单元将远小于传统的弹道导弹发射井(容弹7枚),如果选择搭载弹道导弹,将只能搭载直径较小的中短程弹道导弹或新型的反舰弹道导弹。

在“匕首”导弹亮相后,俄罗斯很可能研发艇载反舰版“伊斯坎德尔”导弹。

对于“哈士奇”级6000吨级的排水量而言,搭载射程2000-3000千米的中短程弹道导弹威胁岸上目标还算说得过去。但如果是搭载反舰弹道导弹就很难说得通了。俄罗斯在今年3月公布了空射型“匕首”反舰弹道导弹,这款空射版“伊斯坎德尔”导弹据称能搭载高超音速弹头,具有2000千米的射程。但只要回顾一下苏联P-27K反舰弹道导弹的发展历程与失败原因就会发现,这种艇载反舰弹道导弹方案,即使在理论上也是难以成立的。

液态金属反应堆即为705型核潜艇获得了“水下歼击机”的称号,也是其致命伤。

至于俄罗斯为“哈士奇”选择液态金属反应堆更让人费解,此前苏联仅在705型核潜艇上采用过液态金属反应堆,该型潜艇凭借超过40节的水下航速获得了“水下歼击机”的绰号。但液态金属反应堆的安全性很低,即使在非战备环境下反应堆也不能关机,一旦关机充当冷却剂的液态金属(铅)就会凝固,再次启动的过程极其繁琐、危险。705型核潜艇正是因为该级的K64号潜艇发生了不可逆的冷却剂凝固事故,全部同型潜艇被淘汰。

尽管获得更多资源保障,但“哈士奇”级核潜艇的命运或许与俄未来航母方案类似。

从705级首最后1艘K-493号潜艇拆除(1990.4.19)到现在也已过去了28年。俄罗斯没有像中国那样,在新一代核潜艇上选择更强大、更均衡的高温气冷反应堆,而是从冷战垃圾堆里选择了整体落后、单项突出的液态金属反应堆,这本身就是在新技术难有突破的情况下,被迫选择的倒退。尽管普京已决定在未来10年暂缓航母发展为核潜艇提供资源,但“哈士奇”级核潜艇最终很可能像“风暴”级航母一样,沦为一个苍白的理论方案。

早在2013年,俄罗斯就确定由红宝石设计局与孔雀石设计局一起研发“哈士奇”级核潜艇,这在俄罗斯的核潜艇研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但强扭的瓜不甜,将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设计单位进行强行整合,最终结果很难达到1+1>2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