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997字,预计阅读5分钟

院系设置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环,但高校院系调整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却是一门学问。

下文就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向兵教授历经八稿而成、专门解释该校此次院系学科调整的文章,希望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

本文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向兵资料图(网络图片)


在“坚持特色一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坚持高校主体”的“双一流”建设原则导向下,按照“结构追随战略”的组织变革原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调整内部结构布局,有效集聚和配置资源,是各高校做强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通行做法。

从这一认识出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第三轮岗位设置与聘任中,主动围绕“十年三步走、特色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以做强“劳动+”、“工会+”学科特色为核心,进行内设机构调整。

学校的内设机构由目前的33个调整为36个,教学单位由14个调整为15个(见表1)。

对这次机构调整的目标、思路和原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向兵专门撰文,围绕学校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校内分享与交流。

今天,经作者授权,一读EDU(id:yidu_edu)将这篇校内分享文稿分享给大家。文中的“学校”或“我校”即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读EDU编辑部根据作者文章制作


01本次院系、学科、部门调整的总目标、总思路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今年即将迎来建校70周年。

年初进行的第三轮岗位设置与聘任确立的总目标是:通过院系、学科、部门调整,强化学校“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研究的高端智库”三大定位,弘扬学校鲜明的工会特色和劳动关系特色,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使学校管理更符合学科规范、学术逻辑,更有利于融入主流、对外交流,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学校“特精尖”、特色一流大学建设。

总思路是:按照学院制模式调整院系、学科,强化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中的实体地位,提高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按照大部制模式调整职能部门设置,兼顾高校通行做法与我校实际,切实提高职能部门管理服务的效率与水平。

02为什么要按学院制模式调整院系、学科?

学院制更符合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是目前中国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主流

西方大学普遍采取的是学院制管理模式,我国现代大学建立之初也采用学院制。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借鉴当时的苏联模式,强调对口各行业部门、按计划培养人才,用直接与专业对口的系取代了学院,内部组织结构变为整齐划一的“大学—系—教研室”模式。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教持续深化改革,为适应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在某一行业领域具有胜任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校出现了学院制复归的潮流。

一读EDU编辑部根据作者文章制作


目前北京地区59所公立普通本科高校中,有44所以学院为教学科研管理主体(含学院制、学部制、院部混合制),占比为74.57%(见表2)。

其中有9所以“学院”命名的高校,如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物资学院等也采用了学院制,下设多个二级学院。

学院设置方式上,有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设立的,如很多高校都有的哲学院、文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等;有按学科群设立的,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也有按照行业、产业发展逻辑设立的,如中国地质大学的珠宝学院。

总之,学院制更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教师优势互补,有利于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培养

一读EDU编辑部根据作者文章制作


03本次院系、学科调整的基本思路遵循学科逻辑,兼顾学校特色

一是遵循学科逻辑,兼顾学校特色。

如学校决定组建一个高端、精干、突出研究特色的新工会学院,内设工会学、工运史、国际工运、工会政策四个教研室,将与新组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建设,一方面使工会学院聚焦工会学的本体研究,对其他学院的“工会+”研究与教学发挥统领作用,对学校工会干部培训发挥更好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有可能使工会学在最具相关性、最具生长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轨道上建成学科(例如,以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为依托,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方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为依托,发展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与职工文化”方向等),扎实有效地规划发展硕士点、博士点,从而使作为工会领域最高学府的学校定位名副其实,具有更厚实的发展基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又如,将原工会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调入公共管理学院,解决一个专业分设两个学院、有限学科资源分散的问题

把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专业从工会学院中调出,加上我校已有的心理学学科资源、与北京市共建的“北京社会工作学院”,组建社会工作学院,进一步叫响做实我校社会工作品牌;

以继续教育学院为骨架组建“劳模学院”,进一步擦亮我校劳模教育这块金字招牌

依托新成立的应用技术学院组建“工匠学院”,积极参与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全总“大国工匠”培育工作。


二是在内涵式发展要求下“微增”部分学科专业。

学校教学单位原来是6院4系4部,共14个,调整后是13院2部,只增加了1个。

二级学院下,有本科生的设立系,无本科生的设教研室,保持了全校现有教学单位的基本单元。

在学科体系上,这次调整不铺摊子,保持现有6大学科门类,但强调把学科专业资源存量用足,并按“有基础、相关联、强特色”原则“微增”本科专业,如:

在经济管理学院复建劳动经济专业

在安全工程学院增设职业卫生工程专业

在社会工作学院增设社会学专业(劳动社会学方向)

变化较大的是将数学与计算机教学部和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控等专业合并组建成应用技术学院,新增计算机本科专业,使我校在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能有所突破,努力支撑“互联网+工会”改革

同时也使我校新增一个理工类学院,改变学校理工科相对单薄的局面,形成文理工交叉渗透融合的良好布局,为学校未来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环境。

本文作者刘向兵校长资料图(来源:中工网)


三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

对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我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意见,此次调整切实推进“学科归口、课程归位、教师归队”着力解决一定程度存在的院系教学“小而全”、重复开课、彼此协同不够等问题

着力解决教师们开课太多、甚至要开与自己专业不太相关的课,影响教学质量提高和科研水平提升等问题,让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集中发力、深耕细作,打造更多“金课”,多出教学科研精品。

此外,针对审核评估中专家指出的学校通识教育比较薄弱的问题,结合教育部最新政策导向,此次调整新设了两个机构:

一个是抓住全国教育大会带来的重大机遇,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设劳动教育中心,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抢占高地,打造重镇

一个是集中相关院系有艺术背景的师资,在文化传播学院增设人文艺术教育中心。

04本次院系学科调整会不会影响劳模本科教育?

劳模本科教育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重要的办学特色、办学品牌,经过27年的探索,形成了目前的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学籍管理和条件保障、工会学院负责专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的办学格局。

由于此次组建新的工会学院,有人担心会影响劳模本科生教育。

其实,学校一年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劳模本科学员回信精神,决定组建“劳模学院”,扩大劳模本科生招生规模、增加劳模本科生专业,我校将会有多个院系、多个专业开展劳模本科教育,既能激发不同专业办好劳模教育的热情和能力,又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劳模对不同专业学习的需求,探索类似研究生导师制的劳模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总体上有利于我校办好办强劳模学历教育。

(来源:中国林业网)


高校院系调整应该怎么想,怎么做?这就是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构画的“思维导图”。


本期特约作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 刘向兵

一读EDU编辑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