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很多人头脑里都有了问号,感染性心内膜炎顾名思义也知道是心脏出了问题,怎么跟嘴扯上了关系呢?那我们就从一个真实病例开始,给大家讲讲感染性心内膜炎这个疾病如何病从口入的!

目前正是暑期,孩子们终于等到了可以出去玩的机会了,北京的吴先生带着自己的儿子踏上了旅程,游玩期间吃饭时感觉牙痛难忍,由于在旅游区游人众多,也不是特别方便,于是就近找了一家私人口腔诊所看牙,检查结果是吴先生的牙必须拔除,拔牙后吴先生带了点药,由于旅程尚未结束,吴先生继续在人海中带着儿子游玩,5天的旅行中带的药也忘记了吃,回到家中不久,吴先生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时可以达到38.5度,浑身乏力。起初以为是感冒,自己服用了感冒药和退热药,体温有所好转,但是很快又再次发热,于是就诊当地医院,怀疑肺部感染应用了抗生素,但是患者仍然发热无法控制,反复出现,来我院就诊后,查体发现心脏瓣膜听到杂音,行心脏超声提示:主动脉瓣赘生物,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最终患者在规律治疗后接受了手术治疗,更换了主动脉瓣膜。

这个病例充分揭开了口腔、牙齿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系。

什么是赘生物?

赘生物的意思是多余的、额外的、本不应该存在的新生物,出现在心脏里的赘生物是由细菌、细胞、纤维素等混合形成的。心脏赘生物造成的疾病叫做感染性心内膜炎。这个病的知晓率不高,但实际上它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临床上这种疾病也不少见。

人的心脏在结构上有四个瓣膜,分别是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我们的心脏是一个血泵,主要功能就是负责把血泵到全身供给各个脏器。心脏的瓣膜就是血泵的阀门,作用是保持血流向既定单方向流动。

如果有赘生物停留在心脏瓣膜上,就会造成心脏瓣膜关闭不严,导致血液回流;另外,由于赘生物会不断繁殖扩大,严重时还会吞噬瓣膜,导致穿孔、瓣叶缺失;随着赘生物的繁衍壮大,会随着血流冲到全身,同时分泌的毒素也会扩散到全身,引发非常严重的感染。

赘生物难道不请自来?

原因就在上面的病例里,正常情况下,我们人的口腔中大概含有至少500多种细菌和其他致病菌。最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等等,细菌数量上亿。

补牙、修牙、洗牙、拔牙等口腔操作常常会使局部黏膜产生创面,这些细菌或者致病菌就会随着血流进入到血液循坏中。细菌进入体内以后就会很容易附着在心脏瓣膜的附近,经过发展繁殖演变成赘生物。

容易发生这种情况的高危人群一共两种:一个是本身有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结构不全的人容易高发;还有就是自身免疫力低下的人,比如说老年人以及一些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接受过化疗的特殊人群,要特别当心。

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这些口腔操作,如何做才能避免形成赘生物呢?

在进行口腔操作以后,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上述病例的吴先生拔牙后忘记了吃药,合理应用抗生素,尤其是对本身心脏结构不全和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高危人群在口腔操作之后应用抗生素绝不属于滥用抗生素的范围。

知识拓展

口腔操作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系在业内是比较公认的,有些人就会担心做胃镜、肠镜会不会有更多的细菌更有可能产生赘生物。目前国内外的专家没有发现和肠镜、胃镜、膀胱镜等等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也就是说在这种镜检之后没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

感染性心内膜炎与皮肤黏膜和静脉穿刺也有关,皮肤黏膜:比如皮肤上长了个疖子,没有很好的处理也会使细菌侵入到血液当中。静脉穿刺:就是常说的输液,很多老年人喜欢在冬季做预防性的输液,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酒精、碘酒这些消毒剂涂抹在皮肤表面只能消灭皮肤表层的细菌,而皮肤是有褶皱的,所以深层的细菌无法杀灭。当穿刺针进入血管,就很有可能将细菌带入血液中。

(心脏外科 陈兴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