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物简介

召伯虎铜盨

走进洛阳博物馆的那些国家宝藏珍品文物(6)召伯虎铜盨

召伯虎铜盨

西周晚期

高25厘米、长35厘米、宽20厘米

1993年洛阳北窑出土

二、深度品鉴

古都洛阳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召伯虎铜盨(xǔ)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召伯虎铜盨,1993年发现于北窑西周晚期贵族墓,器物做工精湛,纹饰精美,造型古拙,推测是西周名臣召伯虎祭祀亡父所用的器物。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城东北窑一带,先后发现了一系列大型西周贵族墓葬,并出土了大量的精美青铜器。

”1993年,在一座西周贵族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偶然发现了一件罕见的青铜重器——柱状足形盨。”前洛阳博物馆馆长谢虎军说。

召伯虎铜盨高25厘米、长35厘米、宽20厘米;两侧有一对附耳;在盖子口沿和腹部口沿处,装饰有云雷纹衬底的变形龙纹;腹部下半部分,以四道弦纹装饰。

整件器物做工精湛,纹饰简练而精美,造型古拙而质朴。

走进洛阳博物馆的那些国家宝藏珍品文物(6)召伯虎铜盨

召伯虎铜盨

据《说文解字》记载:“盨,杠(gàng)盨,负载器也。”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大型食礼器,盨主要用于盛装食物。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据有关专家考证,盨由圈足簋(guǐ,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发展而来,其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

因此常见的盨多为圈足,像召伯虎盨这样的柱状足较为少见。

盨内壁刻有“召伯虎用作朕文考”铭文,力证乃是西周晚期名臣召伯虎祭祀亡父时所用器物,遂被命名为“召伯虎铜盨”。

三、文化解读

召伯虎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召穆公,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和历史名词“周召共和”都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继位。周厉王为政暴虐,不允许国人当街发表言论。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相互交谈,只用眼色示意一下,便匆匆地走开。(成语“道路以目”的由来)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堵塞)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对于召穆公的诤谏,周厉王却刚愎自用,置若罔闻。

公元前841年,国人奋起反抗,周厉王仓皇逃往山西,暴动的国人冲入王宫没有发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静。原来,召穆公把太子藏到家中,并让自己的儿子假冒太子。据《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从此,西周便开始了“周召共和”时期。

走进洛阳博物馆的那些国家宝藏珍品文物(6)召伯虎铜盨

召伯虎铜盨

"周召共和” 又称“共和行政”。但“共和行政”是什么政体?行政者是谁?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以《史记》等为首的正史,认为是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其中召公就是召伯虎;

二是以《竹书纪年》等为首的别史,认为“共和行政”是共伯和干政,摄行天子事,其中,共伯和是共国诸侯,“伯”爵,名“和”。

“周召共和”是我国编年史的一件大事,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在此之前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范围。“周召共和”也是“共和”这一词的出处,是如今共和国体制的“精神祖源”。

四、比较研究

召伯虎铜盨,同名传世有两件,其中一件便是洛博馆藏的这件,还有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但是与召伯虎有关的青铜器还不止这两件,还有一件叫做五年琱生尊。

走进洛阳博物馆的那些国家宝藏珍品文物(6)召伯虎铜盨

五年琱生尊

五年琱生尊,2006年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腹内壁有铭文114字,记载了公元前873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一位名叫琱生的贵族,因非法侵占土地和奴隶而面临诉讼,他找到召伯虎为他说情,最后得偿所愿,于是在周厉王五年、六年连续做青铜器纪念此事,五年琱生尊就是其中一件。

走进洛阳博物馆的那些国家宝藏珍品文物(6)召伯虎铜盨

五年琱生尊内壁铭文

而另一件叫做六年琱生尊,也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这件召伯虎铜盨。

走进洛阳博物馆的那些国家宝藏珍品文物(6)召伯虎铜盨

召伯虎铜盨(六年琱生尊)

单尊通高31厘米、口宽32.5厘米、腹深29厘米、腹底径14厘米。大口尊呈淡绿色,美观大方,形态比较特异:口沿向外翻开,微束的颈部饰有重环纹,腹直而下收,上饰粗犷的三角纹。

流逝了2000多年的时光,虽洗去了召伯虎铜盨上的光华,但每当看到历史在它身上留下的斑驳年轮,我们仿佛依稀见到召穆公勤勉辅政的身影。

五、趣味问答

召伯虎铜盨,因内壁刻有“召伯虎用作朕文考”铭文,证明乃是西周晚期名臣召伯虎祭祀亡父时所用器物,遂被命名为“召伯虎盨”。

走进洛阳博物馆的那些国家宝藏珍品文物(6)召伯虎铜盨

召伯虎铜盨

问题来了,请问召伯虎姓什么?

上期趣味问答答案:

西周兽面纹方鼎别称是“洛阳鼎”。

你猜对了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