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如下的类似经历:

场景一:做作业

八月就要结束,你疯玩了一个暑假,人晒黑了不少,但暑假作业却从放假那天起一直呆在书包里没出来过。爸妈问你作业是否完成,你一边回答“完成了”,一边心虚地计划着如何偷偷地开始补作业。

场景二:减肥

“六月不减肥,七月徒伤悲,八月徒伤悲,一生徒伤悲……”还记得年初,你信誓旦旦地和闺蜜说要减肥,争取在夏天露出迷人的小蛮腰。

结果半年过去,饭没少吃、步没多跑,你的减肥计划迟迟没展开,夏天一眨眼就要过完了。

场景三:表白

大学里,你一直有个暗恋的对象,心里早已构想了无数次表白计划,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拖再拖,一直到毕业都没能和她/他表白。

毕业后,你偶然得知当初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个她/他被人追到手了,而那个人也没什么特别的。你很后悔,如果早点跨出那一步,也许表白成功的就是你。

场景四:工作

周末一个悠闲的午后,你打开电脑Word,郑重地敲下“年中汇报”四个字,这份上个月就该交的报告你硬是拖到了现在。

刚写完标题,你突然想起正在追的连续剧今天有更新。于是你将Word最小化,打开了网页……

到了晚上,你正准备洗洗睡,却猛然发现你的报告依然停留在标题阶段。看来,又要拖一个月才能完成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将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

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地治疗拖延症?

小狮子推荐给大家一位著名的斯坦福教授写的《拖拉一点也无妨》,该书在美国畅销20年,用合理的解决方案帮助千万拖延症患者正确对待拖延,高效地工作和生活。

本文摘编自约翰·佩里《拖拉一点也无妨》。

结构化拖延法

每位拖延人士,都会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结构化拖延法则正是一门关于如何利用这一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在这个概念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

爱拖延的家伙们极少什么都不做,他们的确会做些略微有用的事,比如做做园艺啦,削削铅笔啦,画个重新整理文档的简图以便自己有空时去收拾啦什么的。

为何拖延者们愿意做这些呢?因为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而如果他们的待办事项里只剩了“削铅笔”这一件,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促使他们拿起削笔刀了。

拖延人士完全可以积极有效地处理一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只要他们可以借此逃避去做更重要的事。结构化拖延法正是利用了拖延者的这种心态,为某人必须完成的那些任务梳理出一个结构来。

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重要性列个清单,在脑子里想想也行,或者专门写下来也可以。你甚至可以称之为自己的“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

于是,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人士就变成了有用的人!事实上,他们甚至还能像我一样赢得“做事高效”的好名声哩。

我把“结构化拖延法”演绎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回,就是同太太一道在一栋名为“索托楼”的斯坦福学生公寓里担任“公寓指导老师”(resident fellow)的时候。

每到傍晚,尽管有学生作业要批改,有教案要准备,还有委员会的事要处理,我还是会走出我们紧邻公寓楼的小屋,跑到学生活动室里去跟住在那儿的同学打乒乓球,或是去他们的房间里侃大山,或者就只是坐在那边翻翻报纸。

于是我因此赢得了美誉——大家都觉得我是位很棒的公寓指导老师,像我这种愿意花时间跟本科生们打成一片,并去了解他们的教授级人物,还真是举校罕有。

我这么安排还不赖吧,一打打乒乓球就不用去做那些更要紧的事了,还能赢得一个“契普斯先生”(把终身奉献给教育的好老师)的美名。

拖延者们往往采取完全错误的做法。他们尽量少向别人作出许诺,还以为如果自己手头上只有几件事要做,他们就能改掉拖延的毛病,顺顺当当地把事做完。

可这完全违背了拖延者的基本天性,也破坏了他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根据我之前下的定义,清单上那寥寥几桩任务将被归为最重要的级别;那么避免去做这些事的唯一选择,就只剩什么也不做了。这可是一条沦为无所事事的“沙发土豆”(而非高效能人士)的不归路啊。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清单最开头的那几件重要任务怎么办?永远也不做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个问题。

诀窍就在于,要为优先级最高的位置选对任务。最理想的备选任务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但实际上并没有)。

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

幸运的是,这种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学里的绝大多数工作都能归入此类,而且我敢肯定,大多数其他大型机构里的情形也是一样。

就比如在我目前的任务清单里暂列第一的这件事吧,是要为一本讲语言哲学的著作写一篇点评文章。

这东西本该在11个月前就写好的。为了不去写它,我已经完成了不计其数的重要事务。几个月前,出于愧疚,我给编辑写了封信,对人家说我实在太抱歉啦,这么晚还没交稿,同时也表达了我准备动笔的良好愿望。

当然了,写这封信本身也成了我先不去琢磨那篇文章的一个理由。可结果呢,我也并没有比其他作者晚交多少。再说这篇文章到底能有多重要?也并没到登峰造极、无可匹敌的地步嘛,所以比它更加重要的事总归还会冒出来。于是到了那时候,我就会开始动笔的。

读到这里,善于观察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实践结构化拖延法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的。因为你得对自己用上一种“金字塔式传销”的招数,才能保持高效状态。

一点没错,你要为那些夸大重要性、虚设截止日期的任务投入自己的精力,同时还得让自己相信,这些任务的确既重要又紧迫。

这都不是问题,因为说到底,所有拖延人士都拥有一流的自欺本领。何况,还有什么能比利用一种性格缺陷去抵消另一种性格缺陷的负面影响更高贵的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