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总是难料。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一个困扰全球科学家的难题——月球表面以下约60至1000千米的月幔,主要由哪些物质构成——因为中国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有了突破。

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携带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仪的探测数据,中国科学家证明了嫦娥四号落区月壤中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这对于人类理解月球起源和演化,意义重大。有外国网友赞叹:嫦娥四号太酷了!

时光穿梭,恍如隔世。

1978年,布热津斯基作为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到访中国,送给时任国家主席华国锋两件礼品,其中一件是1克月壤。

这个铸在类似凸透镜的有机玻璃盒内、只有小指尖大小的月亮岩石样品,冷酷地考验着还站在改革开放门口、远未强大起来的中国。

而早在1969年,美国探月计划就已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和安全返回,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他那句“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世人皆知。

而这一次,世界的目光开始转向中国。科学家一直猜测月球的月壳下有一层月幔,就像地球一样。但是,60年来的月球探测,包括美国的“阿波罗”探月任务,都未能提供证据证明这一点。中国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嫦娥四号探月任务首席科学家李春来教授说:“现在我们有(证据)了。”中国是第一个将月球车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国家,并计划2019年晚些时候发射更大的月球探测器,带回采集样本。按照最新规划,首批中国航天员将在2025年至2030年期间登上月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长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与坎坷。1950年1月,美国等西方大国在巴黎成立了一个不公开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尖端技术产品禁止向中国输出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条款”,要求未经明确批准,禁止美国航空航天局同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并且禁止其所有设施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

封锁不仅是条文上的,还有行动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曾回忆,世界上很多小天体的轨道只有美国掌握,原本是向全球公开,但当我国宣布要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后,美国立即关闭了相关轨道数据。

任何封锁欺压,都只会更加激发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任何困难挑战,最终都只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垫脚石。面对包围与封锁的环境,中国人更加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核心科技只能自己造。

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他能从0.5克的月壤中,确认样品是由“阿波罗17号”采集的,还能确认采集的地点,甚至能确认样品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却不愿分散一丁点精力在衣着和饭菜的讲究上。

因卫星发射失利“一夜白头”的中国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不仅带领团队以12类、122项实验和44项、256条改进措施确保火箭后续飞行皆获成功,而且打破航天大国对高端技术的垄断,让中国成为世界第四个掌握把卫星送入距地面36000公里轨道技术的国家。“无非是多吃点苦。”他说,“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应该能搞。”

以上简单的文字难以重现当时的艰难与奋斗,但即便只是通过触摸这些亲历者的言行细节,仍能让今天的我们强烈感受到“自力更生”的巨大震撼。

历史中往往蕴含着现实的答案。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靠着自己的双手,曾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近代百年听人摆布、任人宰割的惨痛经历,又让无数中华儿女对“自己掌握命运”有着更加刻骨铭心的痛感和前所未有的渴望。

搞“两弹一星”,我们勒紧裤腰带;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造大飞机,“在临时的工棚里做设计”;北斗导航,即便雷雨天气也想方设法完成卫星发射任务……

最近召开的2019中国云计算和物联网大会,惊艳亮相的“.chn”网络域名,标志着阻碍物联网发展的标准、平台、网络空间资源等核心难题已在我国得到解决,又一项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指日可待。

走进历史,才能走向未来。东汉末年的古人都知道,仰人鼻息,犹如婴儿在股掌之上,一旦绝乳,即被饿杀。今天的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决不能在引进高新技术上抱任何幻想,决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

“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只有在自力更生中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有着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然而风雨过后,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