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网讯 人们常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我们的改革开放,农村低矮的小瓦房、茅草屋也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商品房和小洋楼,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是这场巨变的参与者,也是记录者。

在清爽整洁的书房里,黄凤桥在电脑键盘上敲打着上午采访的新闻稿件。黄凤桥弟兄五个,还有一个姐姐。1978年,黄凤桥17岁,是家里唯一一个考上高中的人。

从那开始,黄凤桥就留意大喇叭里播放的新闻快讯,拿着草纸、铅笔坐在喇叭下一待就是一天。播报员播着,他就跟着记录,久而久之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法。一次,原丁嘴乡的一户人家失火了,黄凤桥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写了一篇新闻稿。

高中毕业两年后,1982年,经过考试选拔,黄凤桥成为原丁嘴乡的乡镇报道员,天天与农户和土地打交道,用新闻报道记录他们的变化。

七十年代后期丁嘴被列为黄淮海重点蚕桑试点区域,实行生产队养蚕。到了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后,生产队的养蚕就退出了历史,只留下了一些养蚕大户还坚持养蚕,为了留住养蚕的农户当地政府想尽了办法,黄凤桥就以此为素材,写了一篇通讯《黄志武的养蚕经》,来鼓励大家不要放弃。

1990年,国家鼓励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重点发展家庭经济,村里的一个农业大户莫大财因为种植各种果蔬赫赫有名,黄凤桥决定采访这个人,好好宣传他的“致富经”。人物通讯《种蔬菜使我走上了致富路》,让莫大财成了致富标杆。

2000年以后,丁嘴金菜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宿豫区当时打算推广方格地块,既便于浇灌,也方便收割,黄凤桥决定以此为题材,进行报道。2005年,黄凤桥撰写了报道《金针菜采摘正当时》,来描写当时工人采摘的喜人景象。

如今,丁嘴金针菜已经成了丁嘴的代名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丁嘴镇共有200多户农户种植了近一千二百亩金针菜,年产金针菜500万斤,实现产值1200万元左右。

记四十载春秋,写四十载民生,从事乡镇报道员工作后,黄凤桥撰写的文稿超过四千篇,多份文字稿被原《淮阴日报》、《中国改革报》、《新华日报》等报刊采用,还获奖不少。他还出版了自撰小说《那道弯弯的河》。如今,黄凤桥成了丁嘴镇镇政府的一名文员,仍然与文字打交道,改革梦与新闻梦并驾齐驱。

40年来,黄凤桥用新闻的眼光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见证着乡村的变化,他的体会比我们都深刻,凝聚在一篇篇新闻报道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