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当一名合格士官不容易,要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努力做大师傅,带出好徒弟。”习主席对士官队伍建设提出了殷切希望。士官是实施部队管理、教育和训练的桥梁,衡量一名士官的能力如何,不仅要看其是否有一身本事,还要看其能否善于传授自己的技能,带出过硬的队伍。这里,且听四位来自基层部队的士官讲述他们的“授徒经”——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当好大师傅 带出好徒弟

听四位基层部队

弓的责任是送箭去人生的远方

■西部战区陆军某特战旅一级军士长 朱武龙

特种兵、伞降“总教头”……前段时间网络直播进军营活动中,我教授战士跳伞的身影出现在了直播镜头里。之后很多亲友都打来电话称赞,我心里却明白,自己不过是在伞降教练岗位上干了应该干的事情。

我从军25年,先后跳过8种伞型,6种机型,跳伞2013次,是所在单位最早也是最老的跳伞员,见证了我军降落伞装备发展的过程。我作为旅里伞降总教员,要保障全旅伞降教学任务,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于是,我细致地制订计划,每年年初带一批伞降骨干集中培训,并将伞降技巧、实跳经验编成手册下发全旅,确保每年伞训开始时,人人有老师、人人有手册。

“师傅是弓,徒弟是箭,弓的责任就是送箭去人生的远方。”战士翟瑞健刚开始伞训时,伞叠不好、离机动作总做不好,连10米离机平台都不敢上。几次训练下来,连长、指导员都放弃了,觉得这个战士不适合跳伞。

我听说后,私下找翟瑞健了解情况。他却对我说:“朱班长,其实我挺想跳伞的,可就是总练不好。”

“只要你想,我就一定送你上蓝天!来,我陪你一起练。”于是,从叠伞开始,拉垫布、抖伞衣、穿伞绳,我带着翟瑞健一步一步来,一遍一遍教。一个简单的离机定型动作,我陪着翟瑞健在太阳下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直到他身体发抖、头晕眼花,我才叫停。随后我带着他进行水上离机训练,让他慢慢体会滞空与失重的感受。经过反复练习,翟瑞健终于跳出了机舱,战胜了心中的恐惧。

作为高级士官,部队给我们创造了成才的环境,我们就应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授下去。跳伞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我又是单位伞降课目的总教员,没有必要年年实跳。但只要在部队一天,我就要带头跳下去,除了对跳伞事业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我要给官兵们做好榜样。我一个44岁的特战老兵都能年年实跳,我们的新战士又有什么理由不跳呢?

(王钰凯整理)

听四位基层部队

多些甘为铺路石的担当情怀

■陆军第77集团军某合成旅装甲技师 汪利江

当战友们亲切地称我为“汪师傅”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这兵没白当。从军19年,我先后经历了5次岗位调整,3次更换主战装备,在提高能力水平上,我只是在不同岗位上比别人多了些认真,多了些钻劲;在带出好徒弟上,就是多了一句“看我的,跟我学!”

从成功考取坦克驾驶特级证书到获得通信和射击一级证书,入伍第五年我就凭实力成为连队的装甲技师。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转岗做了技师,我就有了另一个打算——带徒弟,因为我一直记着装甲兵的那句老话:“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部队”,我们有义务把技术和作风一代代传下去。我将自己在坦克实车驾驶中总结出的8种提速方法悉数教给徒弟们,不少人的训练成绩节节攀升。

某型坦克射击时,需要坦克在运动中突然切断动力,但惯性会导致车辆一时难以保持平稳。如何使车辆尽快稳住、抓住最佳射击时间,一时成了驾驶员们的“挠头事”。之后每次实车训练,我都带着徒弟们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车内反复练动作,刚开始不少人有畏难情绪:“这种难题不是我们能解决的,还是放弃吧。”我没有吭声,只是一直带头研究实验,徒弟们看在眼里,干劲足了。在坦克里整整“泡”了1个月,我们终于找到最佳射击时间,并经教练射击验证有效。经此一役,我总结了带徒之道:师傅带徒弟,更要以身作则冲在前面。

去年部队调整改革,连队换装新型装甲输送车和轮式突击车,我带着徒弟借阅资料、请教专家,用了一个月时间总结归纳出了近10万字的教学材料。为了便于徒弟们理解掌握,我还总结出了口诀,大大提高了连队新装备的训练效率,被徒弟们称为“汪氏训练教材”。

有人说我都是特级驾驶员了,这样拼命训练图个啥?面对一次次岗位调整,一代代主战装备的更新换代,我感到当兵的时间越长,自己越要有归零心态,“特级”但不能“特殊”。作为“汪师傅”,在提高自己能力水平的同时,更要多些甘为铺路石的担当情怀,不保留、不藏私,把自己的经验给战友们倾囊相授,带出更多好徒弟。(杨奇帅整理)

听四位基层部队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船艇中队船机技师 吴淑鸿

要想带兵,干出实绩才有说服力。“机舱是船艇的心脏,一名机电兵不仅要成为优秀的操作手,还要成为优秀的‘船艇医生’。”这是新兵时班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为熟悉掌握机舱内每一个零部件,我拿着书本对照着认管线、找螺丝,在40多摄氏度的机舱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每一次解决装备故障,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疾”,我都认真记录在“病历本”上,这些也会成为我教授徒弟时的鲜活“病例”。

随着兵员素质的提升,我意识到过去“师傅带徒弟”的教学中一些死学硬记的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在新时代士兵身上。战士李孔海刚进入修理所时,一进入高温、高噪音的机舱就感到胸闷气短、心烦意乱,什么也听不出来。我建议他换个岗位,他却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机电。”看到小李还心存对这个岗位的热爱,我就琢磨着用什么方法能让他尽快适应特殊的工作环境。得知小李喜欢打乒乓球,我从乒乓球落在球台上的乒乒乓乓声联想到了听力练习,于是主动和小李打了几次球,提醒他注意听球接触球台时的声音频率和振动变化,再带着小李把机舱内各个部位的正常声音和故障声音分别记录下来,让他试着用听乒乓球声音的感觉去辨析正常噪音和故障噪音的不同之处。在我的引导下,小李的训练成绩明显提升。

凝聚力也是战斗力。遇到技术上的难关,我会通过群策群力的形式创造集体攻坚克难的氛围。一次我所在艇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演习,返航遇到台风,担心船艇进水,大家都不顾危险进入到各个舱室检查情况,以便及时排水。演习过后,我组织战友们探讨“打起仗来,能离开自己的战位吗?”这一话题,引起中队官兵深思。之后我带领战友日夜攻关,成功研制了“船艇污水报警及自动排水系统”装置,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这些年,我把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战友们,带出了一批精通多种机型的机电骨干。在船机专业坚持了28年,大家说我像水牛一样任劳任怨,因此叫我“水牛哥”。还有两年我就要退休了,但只要军队一声召唤,只要军队需要,我愿当一头永不“歇脚”的“老水牛”!(陶 昱、傅康为整理)

听四位基层部队

摆脱“套路”,多探“新路”

■东部战区某信息通信旅四级军士长 胡永强

我们班的新兵陆盛峥最怕光缆接续。因为熔接光纤时,他的手总是止不住颤抖,始终不能将纤芯置入熔接机,不是光纤碰触到卡槽边沿,就是手指用力太大致使纤芯断裂。面对两根细如发丝的纤芯,陆盛峥是束手无策。

我拿了一堆针线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今天你啥都不用干,就把这堆针线穿好。”陆盛峥嘴里嘟囔着:“班长,这是女人干的活,我一个大男人干吗要穿针引线!”

“穿针引线练好了,光纤熔接也不是问题,不信你试试?”我拿起针手把手地教他:“穿针讲究心静、腕稳、眼疾、手快。”按照这个方法,陆盛峥练习了3天,虽说穿针速度有了进步,但火候还远远不够。

连队组织光缆接续摸底考核,考核刚结束,陆盛峥就赶忙来问:“班长,我及格了吗?”“还是没及格!”“哦!”陆盛峥失落地一声叹息。

“但陆盛峥是进步最大的,比上次的成绩整整提高了两秒!他每天用休息时间练习穿针,寻找光纤熔接的感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然而,在紧接着进行的考核总结中,陆盛峥没想到我不按“套路”出牌,反而当众表扬了他。我看到一脸惊讶的陆盛峥眼中瞬时燃起一簇亮光。

之后的一周,陆盛峥按照我传授的技巧不断地练习穿针。由于追求速度,他的手指戳满了针眼,隐隐泛红,但从起初穿好100枚针需要花两个半小时,到如今他仅用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班长,你看我这速度,以后都能当绣师了!”他吮着手指,小有成就地对我说。

“你再试试光纤熔接。”我拿着光缆走到他面前。从光缆开剥、固定到熔接,陆盛峥一气呵成。“不错呀,成绩良好!”陆盛峥瞬间眉开眼笑,惊喜地喊道:“班长,谢谢你!”

如今兵员素质不断提高,思想活跃,为我们士官“授徒”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一味地走“老路”和“套路”,要创新带兵方法,通过鼓励帮扶挖掘战士潜力素质,让他们在军营找准定位,建立干事创业的信心。

(练 杰整理,刘克雨摄)

(图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制作:刘 程)

听四位基层部队 听四位基层部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