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门(迎晖门)城楼(大约拍摄于1900年)

成都,四川首府,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古蜀文明发祥地。公元前四世纪,古蜀国王开明九世于“广都樊乡”(今双流境)“徙治成都”,以“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相沿至今。依据挖掘的金沙遗址考证,成都建城史可追溯到3200年前。

19世纪,法国旅行家古德尔孟曾赞叹成都是“东方的巴黎”。

本期从1900年成都的照片开始说起,娓娓道来成都这100多年来的沧桑与巨变。

老照片,历史永恒的凝固。这里有百姓的平常生活,有城市的雕梁画栋,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这座城市曾经的有过与记忆。

成都,城隍庙(约翰 · 伯奇/摄,大约拍摄于1900年)

从南城墙上俯瞰成都南较场(约翰 · 伯奇/摄,大约拍摄于1900年)

成都一位汉族绿营某官员一家(约翰 · 伯奇/摄,大约拍摄于1900年)

成都,四川总督岑春煊(1902—1903在职)

1908年,成都望江楼

1908年,成都九眼桥(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英)/摄)

1909年,成都东大街(罗琳·张伯林/摄)

在成都工作与生活的外国人。照片大约拍摄于20世纪初期。

在建中的华西协和大学之赫斐院(1910年代,图片来源:曹梦芹《从成都的一处“唐破风”建筑说起》,澎湃新闻)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和大学的开学典礼。

1911年春,成都青羊宫内,篾梳摊点。

‍ 成都,西城门外的一条小路,城墙上是春熙路一家钟表行的广告(1917年左右摄)

‍ 民国初,成都福晋医院。

晚清,成都皇城坝,今四川科技馆位置。

1917年秋,成都北门(大安门)城楼涵泽楼(西德尼 ·甘博/摄)

1917年,成都,背家具(西德尼·戴维·甘博/摄)

1917年,成都北门口的挑夫(西德尼·戴维·甘博/摄)

1917年,废墟上搭建的窝棚(西德尼·戴维·甘博/摄)

1917年,驻守成都的川军刘存厚、滇军罗佩金和黔军戴戡为争夺四川,不管百姓的死活,爆发“刘罗之战”、“刘戴之战”使繁华成都毁于一旦。

1917年,成都挑夫(甘博/摄)

1920年,成都,荒芜空荡的科举考场。

1920年,成都,四川军阀(爱德华·威尔逊/摄)

1920年,成都,东大街上的人群。

1929年,成都,四川军人(欧洲地质学家阿诺德·海姆摄)

自 1924 年熊克武以北伐名义率部出川,其后的 10 年间,国民党基本上在四川丧失了政治影响力,四川政权落入新兴军人的手中。

1930年,成都,一位成都百姓(海姆·阿诺德/摄)

1935年,成都,街头小吃摊(福尔曼·约拍/摄)

民国时期,成都警察局,警员的站姿还是很标准的。

1935年,成都,一对新人的婚礼。

1935年,成都,东大街十字路口(福尔曼·约拍/摄)

成都,姐姐和弟弟,这是南京大学某教授的孩子(大卫·柯鲁克/摄,大约摄于1938-1940年间)

成都,在农舍里躲避空袭的人们(大卫·柯鲁克/摄,大约摄于1938-1940年间)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1960年划归成都管辖),中医把脉(卡尔·迈登斯/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脚踏水车抽水的两名男子(卡尔·迈登斯/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一位老人在堂屋看书(卡尔·迈登斯/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妇女在厨房做饭(卡尔·迈登斯/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一户人家的卧室(卡尔·迈登斯/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招待来客(卡尔·迈登斯/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镇里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卡尔·迈登斯/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销售粮食的集贸市场(卡尔·迈登斯/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一位独轮车夫揽到一笔生意,载客送货(卡尔·迈登斯/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木匠师傅在雕刻新婚夫妇用的婚床(卡尔·迈登斯/摄)

1940年代,成都,一群成都青年。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代写书信营生的先生(卡尔·迈登斯/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当地政府官员在审理一男子偷窃案件(卡尔·迈登斯/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某户一家三口(卡尔·迈登斯/摄)

1949年,人民群众夹道欢迎解放军进入成都市(漆奇/摄)

1950年代,成都人民南路上的四川剧场(图左)。

1950年代,成都盐市口。

1950年代,成都春熙路。

春熙路始建于1924年,因是当时四川军阀督办杨森提议兴建,最初根据杨森“森威将军”的头衔将其命名为“森威路”。后来取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句子,改名为春熙路,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

1950年代,成都新南门城门。

1954年,成都东城街。

成都七中门前的女学生(大约摄于1956年)

1959年,成都,吃冰棍的孩子。

1959年,成都,小人书店。

1959年,成都,眼镜店烘烤眼镜。

1959年,成都,正在读连环画的少年。

1950年代,中国最早建成的大型综合性电子束器件基地——国营红光电子管厂(蓬州闲士翻拍于成都东郊记忆)

1958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成都量具刃具厂时进厂的西侧门被命名为“幸福门”(蓬州闲士翻拍于成都东郊记忆)

1958年,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成都420厂办公楼,曾是成都东郊标志性建筑之一。当时420厂近2万名职工,为中国军用航空发动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蓬州闲士翻拍于成都东郊记忆)

始自洋务运动时期标志四川近代工业史开端——南光厂碉楼。该碉楼建于1877年,可远眺望江楼、四川大学等地(蓬州闲士翻拍于成都东郊记忆)

上世纪50—80年代,成都东郊工业企业宣传标语(蓬州闲士翻拍于成都东郊记忆)

1960年代,成都盐市口转盘。

1960年代,成都人民南路。

1960年代,成都人民北路和一环路交叉路口,左面那栋楼是铁路局,现已拆掉,右侧那片菜地就是现在的万达广场。

1960年代,成都东门大桥。

1960年代,成都劳动人民文化宫。

1960年代,成都人民南路。

1960年代,成都人民公园。

1960年代,成都西御街。

1960年代,成都三道街一民居门口,孩子们在踢毽子。

1960年代,成都老百货大楼,大概是现远东百货位置。

1960年代,成都春熙路。

1960年代,成都东御街街口。

1960年代,成都商业场街。

1960年代,川棉厂全国劳模廖和群(右一)在西纱车间交流先进经验(蓬州闲士翻拍于成都东郊记忆)

坐落于成都麻石桥的四川省第一棉纺织印染厂(简称川棉一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四川省一家大型全民所有制纺织印染联合企业,具有联合生产、多种经营的优势。在当时,它不仅为解决四川衣着自给自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还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2001年,在“东调”大背景下,川棉厂陆续搬迁至成都金堂和崇州。

1975年,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城守街49号的成都青年宫电影院。青年宫电影院前身新明电影院创立于1924年,是成都第一家电影院。2005年3月,这个地标建筑为配合春熙路改造拆除。2014年,青年宫电影院以新的形式在原址重新亮相(来源:四川在线)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成都人民广场举行哀悼活动。

1980年代,成都,九眼桥电车站。

1980年代,成都上水巷。

1980年代,成都饭店与“建设者”雕塑。

1980年代,成都,喝茶(陈锦/摄)

1980年代,成都东大街(鲍安华/摄)

1980年,成都,农民们赶往街市上卖猪(布鲁诺·巴贝/摄)

1980年,成都,赶鸭子(布鲁诺·巴贝/摄)

1980年,成都,街边一家餐馆的厨师正在拉面(布鲁诺·巴贝/摄)

1980年,成都,水站(布鲁诺·巴贝/摄)。那时,自来水还不能家家到户,用水要到水站去挑水。

1980年,成都,眼镜店(布鲁诺·巴贝/摄)

1980年,成都,四川省展览馆(今四川科技馆)前的自行车人流(布鲁诺·巴贝/摄)

1980年,成都蜀都大道。

1980年,成都火车北站。

1981年,成都,四川省展览馆(今四川科技馆)前的交通指挥岗亭。当年,此岗被称为成都第一岗。

1981年,成都,锦江边的滨江路。

1980年代,成都,人民南路红照壁(对面是今天府广场)。

1981年,成都,洪灾过后修缮安顺桥。

1983年,成都,无轨电车(摄影:Leroy W. Demery, Jr.)

1984年,成都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分中心在农村放映计划生育电视片和幻灯片。

1980年代,成都天府广场(周筱华/摄)

1985年,成都新华西路,争做文明市民宣传站,几个小学生在路边做宣传。

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规定:凡居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公民,除未满16岁者和现役军人,武装警察,以及正在服刑的犯人和被劳动教养的人员,均应申领居民身份证。1985年9月6日,成都,一幢大栋前挂着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宣传横幅。

1985年,成都,一幅巨大的计划生育宣传牌。

1980年代,成都,骑着自行车的上班族。

1980年代,成都提督街上的天桥。那时旁边的太升路通讯市场没有兴起,虽地处市区黄金地段,但远不如现在这般热闹和嘈杂。

1980年代,成都时髦青年。

1980年代,成都,小巷。

1986年建成的成都百货大楼,是成都人争相前往购物的场所,成为老成都人的一段记忆。

1987年,成都红星中路口的成都市百货公司(现时代广场对面),这幢大楼已于2007年8月爆破拆除。

1987年,成都红星中路口的成都市百货公司儿童用品专柜,那时百货公司都是国营,能到这里买玩具是相当兴奋的事情。

1987年,成都火车北站站前广场及喷水池。

1987年,成都一环路中医学院路口,街心花园在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建设里是一个异常流行的元素。

1987年,人民南路民航售票处。当年乘坐飞机大都在此购买飞机票。机场大巴的出发点就在这里,那红色的是当年的出租车。

1988年2月13日,成都春熙路,排队购买紧缺商品。当年8、9月份,全国刮起抢购风潮(三十而坐/摄)

1990年代初,成都宽巷子(周筱华/摄)

1990年代,成都红星路上的邮政亭(刘陈平/摄)

1990年代,成都青年路,西装革履。

1990年代,成都青年路,手拿大哥大通话的美女。

1990年代,成都火车北站候车区。

1990年代,成都汽车站(现新南门汽车站)。

1990年代,成都火车北站售票窗口。

1993年,成都太升路,自发形成通讯一条街。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通讯方式发展迅猛,BB机、大哥大成了当时有钱人的象征。

1993年夏,成都春熙路,女子一身单薄纱衣,留下袅袅的背影。

1990年代,成都沙帽街汽配市场,随着汽车的增加而形成的汽配一条街。

1990年代,成都,孩子们在“抬马马”。

1990年代,成都椒子街( 椒子街原名“交子街”,中国第一张纸币交子就诞生在这里),位于成都东门大桥附近,城市改造现已不存在。

上世纪90年代初,成都人排队买股票。

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西南腹地的成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领时代潮流,一路高歌猛进。

1978年,中国资本证券市场的雏形初步搭建完成,随着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先后成立开放,一大批最早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企业乘着上市交易的东风驶向资本的汪洋大海,而为了规范和引导市场发展,中国证券业协会与中国证监会也在1992年相继成立。

就在沿海城市踏着改革开放浪潮逐浪而行的时候,地处西南腹地的四川成都,也有一股热情正在蓬勃涌动,这股热情把一个叫“红庙子”的普通街道推上了历史舞台。当时成都红庙子股票市场,世界闻名,国外不少媒体予以报道。 虽短短两年后它便谢幕,但“红庙子”这三个字却成了中国资本证券史中抹不掉的浓重一笔,也成了所有老成都人的难忘记忆。

红庙子街位于成都中心区域,是一条长约 200米、宽约10米的中小街道。1992年,四川省、成都市经济体制改革部门和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成都市分行联合在这条街上租用200平方米写字间,建立了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四川省第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四川盐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盐化))的股票曾在此摆摊点发行。于是,股票、股权证、企业债券等证券(其实,只有极少数票面印有“股票”字样,大多数都是“股权证”,还有个别的是盖了企业公章的集资收据)拥有者便自发聚集在这里进行交易。红庙子股票市场最多时不少于5万人。

1991年12月26日,成都第一家证券行—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在红庙子街挂牌营业。

1992年,成都红庙子股票买卖摊位。

1993年成都红庙子股市(三十而坐/摄)

1993年3月19日,有关部门暂停审批定向募集股份公司,对已批准设立、尚未发行股权证的企业一律停止发行,同时宣布对股票、股权证陆续实行托管。当年,红庙子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街面被股民占满,阻塞交通,3月22日,“红庙子”自发交易市场搬迁至城北体育馆内。因从红庙子迁来,故又称“(四川话“白”、“北”同音)。

1990年代,憧憬财富梦想的成都第一代股民(地点:成都红庙子股市)。

1993年,成都城隍庙旁城北体育馆股市。

1993年底,白庙子”市场所有交易活动基本停止。1994年1月3日,按照要求关闭证券自发交易市场,可称为现象级的成都红庙子证券自发交易市场落下帷幕。

1994年,中国首个足球职业联赛——甲A联赛在成都开幕。刚刚组建的四川全兴队主场1比1战平辽宁队,从此“雄起”声传遍全国(图片来自网络)

1995年11月19日下午,四川全兴队在联赛中上演了三场动人心魄的保级大战,史称“成都保卫战”(图片来自网络)

“全兴将士万难不屈,全兴的将士无坚不摧,家乡父老是我们坚强后盾,永远沿着胜利征途前进!前进!”全兴队队歌,曾经唱响一个时代(图片来自网络)

1994年夏,成都街头,时尚靓女。

1994年,两个女子推自行车走过成都青年宫电影院门口(刘陈平摄,来源:华西都市报)

1995年,成都,刚整修后的城边街人行桥一带(现锦里中路)。上世纪70年代前,这里一直是渡口,过河都是坐木船,后来修了钢绳吊桥,80年代修成了水泥桥。

1996年,成都市中心街景。

1997年,成都,拿手机打电话的靓女。

1998年5月,成都合江亭(李豫龙/摄)

1998年,在四川省展览馆(今四川科技馆)2楼开户的人排班站队。当年这里有信托、国泰、华夏等几家证券交易公司。

1999年夏,成都红星中路二段,露背装。

2000年,成都,西南影都。

2001年11月24日,成都,改造前的天府广场钟楼(李豫龙/摄)

2002年11月7日,成都,改造前的天府广场(李豫龙/摄)

2006年3月4日,成都二环路东一段古旧书店(蓬州闲士 摄)

2006年3月5日,成都东郊工业博物馆的“建设者”雕塑(蓬州闲士/摄)

“建设者”雕塑是 1988 年为庆祝成都市一环路竣工开通而建,由已故四川省雕塑艺术院原院长任义伯先生设计,矗立在一环路水碾河路口。雕塑高 15 米,主体部分为一男一女两个工人,展现了工人阶级奋发有为的形象。两名工人脚下的圆环象征着一环路。

“建设者”雕塑标志着成都工业特别是东郊工业的辉煌历史 , 也是当年成都推进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历史见证,而且因为它安放的位置靠近 80 年代大量接待外宾的成都饭店,在外宾中印象深刻,使作品成为有国际影响的成都标志性雕塑。“建设者”雕塑曾获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 , 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交通枢纽地带都不应该有雕塑,既妨碍交通,也不利于观赏。而且一环路的 6 车道改造已全面完成,水碾河路口也将开建一条长 418 米、双向四车道的下穿隧道,2004年左右,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市公共环境艺术协会、四川省雕塑艺术院、成都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等一起协商将建设者迁走。

由于《建设者》在老百姓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承载着上世纪 80 年代初,百废待兴,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一种蓬勃向上的创业精神,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它仍然有记载历史的作用。因此,2006年“五一”前,四川雕塑艺术院受成都市人民政府委托 , 将它安放到“沙河八景”之一的麻石烟云景点的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中。

2006年4月8日,成都蜀都大道(蓬州闲士/摄)

2006年10月21日,成都沙河三洞古桥公园附近卖水果的母子(蓬州闲士/摄)

2006年11月4日,成都活水公园,群众自发组织的合唱队在演唱(蓬州闲士/摄)

2007年9月22日,贝塔斯曼书友会成都第一店春熙店开业。贝塔斯曼书友会是全球最大的书友会,它采用国际流行的“读书俱乐部“形式,由资深的编辑为会员遴选和推荐好书。贝塔斯曼专业的书友会覆盖全球56个国家(蓬州闲士/摄)

2008年5月12日16:56,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在阳光广场躲避地震的师生(蓬州闲士/摄)

2008年5月16日,成都红星路步行街,成都市锦江区红十字会抗震救灾募捐及万人签名活动(蓬州闲士/摄)

2008年5月19,成都顺城街与人民东路交叉路口(蓬州闲士/摄)

2008年5月21日,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阳光广场插着国旗的地震帐篷(蓬州闲士/摄)

2009年1月30日,成都塔子山灯会(蓬州闲士/摄)

2009年3月24日至28日,第八十届全国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成都召开(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2009年6月6日,成都金牛区两河城市森林公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蓬州闲士/摄)

2007年5月23日,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其位于金牛区两河城市森林公园内的主会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盛况空前。2009年第二届非遗节,该主题公园人气持续火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是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2007年和2009年两届非遗节主会场,上百个国内外非遗项目曾集中在公园古色古香的建筑内外做静态动态展示。当时前来感受非遗魅力的市民和外地游客,挤满了公园,要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挪动脚步都很困难。

2009年6月6日,成都金牛区两河城市森林公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内泰国伞画(蓬州闲士/摄)

2009年8月9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荷塘月色(蓬州闲士/摄)

2009.10.14日,成都欢乐谷(蓬州闲士/摄)

2010.12.4日,“新浪四川”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举行宣传推介活动(蓬州闲士/摄)

2013.11.24,电子科大沙河校区手持银杏叶的女孩(蓬州闲士/摄)

2013年5月19日,国航开通成都—法兰克福国际航线。图为国航西南分公司成都—法兰克福首航空勤组合影(图片来源:人民网)

2014年10月23日至11月3日,第十四届西博会在成都举行。

2014年11月2日,成都北门大桥桥头好又多量贩(上世纪90年代,此处为家具卖场,蓬州闲士/摄)

2015年6月5日,成都锦江风光(蓬州闲士/摄,拍摄点:成都新南门大桥)

2016年4月8日,成都春熙路(蓬州闲士/摄)

2016年9月21日,成都,四川科技馆(蓬州闲士/摄)

2016年,四川电视塔,成都地标之一(拍摄点:双林路西头)

2017年1月12日,成都暑袜街邮电局大楼(蓬州闲士/摄)

跨越大清、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人民邮政三个历史时期的暑袜街邮政大楼,是许多老成都人无法抹去的记忆。

1896年,窃踞中国海关税务总办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经清廷批准,正式开办“大清邮政”,由他任邮政总办。1901年,赫德派汉口邮局的洋文供事杨开甲等人入川开办邮务。杨开甲到成都后,在市中心小什字(今暑袜北一街与北二街交汇口)租了一座房子,经一段时间筹划,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公元1901年12月24日)正式营业。这是当时四川继重庆、万县、宜宾后开办的第四个邮局,也是成都邮局的起始。

1901年12月成都开邮之初(刚开邮时,成都邮局叫做“大清邮政分局”),是租用小什字口的一家公馆作为开办基地。后来业务发展,逐渐向附近海会寺的寺庙和相国祠扩展。1933年9月20日,突起一场大火,烧毁了大部局房。

旧房烧毁,决定在原址废墟上重建一座邮政大楼。新新邮政局房于1935年3月开工,1937年底建成,由加拿大建筑师莫理逊和叶溶清负责设计以及筹划、指挥、监造,是成都当时一座相当考究的建筑。它所选用的木料大多都是远道运来,所用的红瓦全部由汉口买进,奠基基石是龙泉驿坚硬石条,即使是红瓦与红瓦之间的连接,也全部用从邮政总局上海供应处买进的铜丝进行串连。20世纪30年代,这幢楼房在成都只有华西坝少数楼房可以媲美。

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成都开设大清邮政分局至今,其间几度易名,先称四川邮政总局、四川邮务管理局,后又分东川、西川两邮区,各设邮政管理局。1950年11月15日,成立成都市邮政局。

暑袜街的新邮局于1999年开始在老局房原址重建,旧的老邮局房被妥善保留了下来。

多少年岁月更迭,成都人称为“总邮局”的暑袜街老邮政局在重修之后,依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说起暑袜街,老邮局大楼,依然是地标性建筑。

2001年3月15日,成都市政府发出通知,正式向社会公布首批22处建筑为成都市“文物建筑”,其中第5号文物即为“暑袜街邮政局”。

2017年6月5日凌晨,成都远眺雪山(蓬州闲士/摄)

2017年7月19日下午,成都锦江风光(蓬州闲士/摄,拍摄点:成都太升桥)

2017年9月10日,成都,四川科技馆(蓬州闲士/摄)

2017年9月10日,成都天府广场旁建筑(蓬州闲士/摄)

2017年9月10日,成都城市建筑(蓬州闲士/摄,拍摄点:成都大慈寺附近某大楼43楼,拍摄方位:西北角成都双林路方向)

2017年12月9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挥舞红绸的女子(蓬州闲士/摄)

2018年7月1日,成都锦江风光(拍摄点:成都科华南路与永安路交汇处)

2018年8月3日,成都春熙路,萨克斯演奏(蓬州闲士/摄)

2018年8月4日,成都科甲巷建筑(蓬州闲士/摄)

1789年,湖广填四川的朱熹后裔在此修建朱熹总祠。清代,来省城应试的生员多拜谒朱熹总祠,并居住在附近。后取“登科中甲”和“科甲”二字作祠巷之名,科甲巷由此得名。

微 言 大 义

浏览这一张张照片,美丽成都向我们款款走来,百年来它所展现的不仅是沧桑与巨变,更是这座城市优美的身姿,曼妙的舞步。

成都,一座让人神往的城市,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小城故事都在这街里弄巷,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综合“罕见老照片”、四川日报、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及网络媒体图片,蓬州闲士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