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筒仓 官方图

守护工业遗存,要凸显建筑过往与未来的价值,不妨在时间上铭刻时间。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成立十周年庆暨“城市演进中的建筑保护与更新”论坛昨天(28日)在上生·新所举办。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在“时间与地点的再定义”讲座中分享了他在工业遗存保护中关于“时间叠加”的实验。

图说:艺仓美术馆 官方图

以黄浦江东岸的老白渡码头煤仓华丽转身为艺仓美术馆为例,柳亦春接手改造时整栋工业建筑几乎只剩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煤漏斗、运煤廊道。于是,设计团队将新结构搁在旧结构上,通过悬吊方式把一个个玻璃盒子吊在建筑下部,形成一个个小展厅或咖啡馆空间,并以此建立了当下的文化空间和曾经的运煤通道之间的关系。设计者还在原来结构上部做了一个钢梁,把挑板一层层往下悬挂,形成外部空间。游客可以在每层挑台上观看外滩,也可以透过建筑欣赏陆家嘴。有游客表示,仿佛一条历史长河从眼前流过。

图说:艺仓美术馆内部 官方图

此外,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成为如今的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季的主场馆的案例则实现了人与人的“时空对话”,既提供了曾在这座亚洲最大的散粮仓库中工作的人们与曾经的自己“相遇”的机会,也让怀旧的“老上海们”和热衷“打卡”的自拍一族在此处找到了各自的兴趣点。柳亦春介绍,公共空间艺术季涉及两个展馆,一个在顶层,一个在底层,高度相隔48米,这意味着得有一部满足大客流的大型自动扶梯。于是,建筑立面外挂了一个透明玻璃空间,其中的不锈钢扶梯既不破坏建筑结构,又把旧时光“编制”进了新时间中。筒仓向公众开放后,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柳亦春强调,不少对于艺术并不算感兴趣的老工人也来了,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空间跟他们曾经的生活有联系。老人们碰触着筒仓内壁的粮食碎屑,而他们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这段旧时光也成为了上海城市的一部分。

柳亦春认为,工业遗存的保护不仅仅是原封不动地留存建筑,而要主动连接起每一栋建筑的过去和未来。“不断地挖掘建筑的时间层次,厚度越深,文化底蕴就越深。这是城市的真正魅力所在。”(新民晚报记者 肖茜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