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就是权利的象征,稍有不顺便是满门抄斩,可一旦高兴,便喜欢随手赏赐物件給臣民,有的宝物本就价值连城,还有一些赏赐的物品本身很廉价,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后,这些廉价的物品就成了当代不可多得的宝物。

上世纪80年代,吉林长春就有一名老人,拿出家里的一支毛笔,声称是博仪御用的毛笔,后来赏赐給自己的养父,消息一出,惊动了古玩界的专家们,纷纷前来一探究竟,场面极其壮观。

如果只是御笔,当然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但要是冠上“博仪御用御笔”性质就不一样了,再加上御笔的笔杆外观神似竹子,由通透白玉制成,质地圆润光滑,印在御笔上的竹叶纹路清晰可见,就连读者这个外行人都感觉此御笔价值不菲。

清朝灭亡后,紫禁城里放置着大量的文物和珍宝,可后来都差不多被博仪霍霍光了。

老人回忆道,在博仪眼中,玩乐便是生活的全部,他的功课全都是太监效劳。要知道,太监识字自明朝初期朱元璋开始,便禁止了太监识书。宣宗皇帝上位时,才得以开放。直到晚清时期,太监虽然可以学习,但并没有强制要求,识字的太监为数不多。

而养父对诗书颇有几分研究,也正是看重养父识字这一点,博仪便在读书时,让养父常伴君侧。那一天,博仪将功课递交給隆裕太后查阅,隆裕太后称赞他写的字有进步,这功课正是有养父代劳,博仪一高兴,便将自己的御用御笔赐给了养父!

得到赏赐后,养父很开心,老人有好几次都听到养父说,这是自己的第一支御笔,要珍藏起来,每年都在赏赐的这一天,才拿出来观摩,防止弄坏。

“随着博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养父便回到了长春老家,老无所依,孤苦伶仃的养父,偶遇当时被遗弃在大街上的孤儿,并收为养子,这孤儿便是我。”老人颤颤巍巍激动的说道。

直到养父去世后,家早已一贫如洗,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这支御笔了,若不是生活所迫,他说什么也不会拿出这支养父珍藏的御笔来贩卖。

专家们循声来到了老人家中,并对御笔进行了专业的鉴定。很快,专家们一致认为:此御笔确实是博仪御用御笔,笔杆上还印有“浩然朱笔”的字样,浩然,正是博仪的别称。专家们希望老人能将文物捐献給国家,可老人却明确表明,自己急需要一笔钱周转生活环境。

无奈之下,专家只好帮老人对这支笔做出了估价,预计价格高达90万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是20世纪80年代的估价,现如今,估价可能得上千万。

后来,老人还是找到了买主,虽然成交数额较大,可老人内心五味杂陈,觉得自己愧对养父,难以慰藉养父的在天之灵。为此,老人在成交商品时,向对方提了一个条件,对方同意后,老人开心的笑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