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伦教传统菜品牌培育计划发布会暨伦教传统菜式发布会举办,其中,10道伦教传统美食都是“太公级”辈分,最早的还可以追溯到南越王朝时代。

鸡洲烧猪——片片麻皮脆夹酥

顺德的烧猪可谓源远流长,历史可以追溯到南越王朝时代(距今2000多年)。烧猪成了粤菜筵席的头盘,落箸吃第一块烧猪(皮),可以借代宴会正式开始。在顺德,无论婚嫁喜事、端午竞渡,还是庆赏元宵、体育比赛,开张启业都少不了烧猪。

鸡洲烧猪以其口感富有层次感而被称为一绝,一块肉可以尝到三种口感,先会品到表皮的香脆,其次会感到脂肪的柔软,最后会尝到瘦肉的甘香。

羊额烧鹅——皮酥骨软肉甘肥

伦教羊额烧鹅始创于明末清初,距今360多年历史。鹅身选用5斤左右的黑鬃鹅,宰净后在颈部割一个小孔往皮下吹气,然后将五香粉、盐、糖和匀,涂遍鹅之内腔,用铁针缝合刀口。以沸水淋鹅身烫皮后,再用冷水淋过,然后用清水将麦芽糖稀释,匀涂于鹅皮。用“鹅环”勾住鹅,挂在通风处,晾至干爽。将鹅挂入已烧至盛热的烤炉内,用木炭慢火烤,先烤背部至红色,再烧胸部约半小时,至额眼稍凸,冒出清而无血色的水即告烧熟,以鹅皮色泽大红为佳。

霞石松皮鸡——铜盘蒸菜吐甘香

顺德农村有不少用最自然、最朴素、最平民的烹调方法制作出来的农家菜,霞石松皮鸡就是其代表之一。所谓松皮鸡,意即出自怀旧意味很浓的松皮棚之大盘蒸鸡。此道菜严选农家走地鸡,即宰即蒸即食。配料力求简单,采用溏心淡口大头菜,以突出乡土风味,也有利于带出鸡肉的鲜味,同时也不会因太咸而遮盖鸡味。还配以清甜的红枣、脆嫩的葱白、嫩黄微辣的姜片,适量的白胡椒粒。鸡件会均匀平铺于铝盘上,由于金属圆盘传热性能好,而且配以木盖蒸制,不滴蒸馏水,保温性能好,鸡件速熟,故能保持嫩滑口感。

荔村菊花鱼蓉羹——莼羹短却一番香

顺德人自唐朝开始筑塘养鱼,过上了“天天鱼做菜,隔日鱼煲汤”的滋润生活,并练就烹鱼的精湛技艺。本来“鱼之鳙常”,鳙鱼细骨较多,老人和小孩吃来不便,于是巧妇用新鲜大头鱼,鱼身不捞味,先放姜同煎,溅酒后注水滚之,直至鱼汤呈奶白色,然后加一些瓜菜和佐料同脍成羹,是为鱼蓉羹。伦教荔村,过往以种植菊花闻名,正因与菊花的深厚情缘,使得荔村菊花鱼蓉羹在当地得以留存和发展。

三洲燎蒸鹅——生活水平提高象征

三洲“燎蒸鹅”以复杂又传统的制作方法赢得食客好评。以前只有在春节、冬至等重要节日时才会制作,通常要拜过祖先才可食用,因此能否吃上撩蒸鹅是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象征。首先选黑棕鹅、去毛开肚,放进油锅里面反复滚动至金黄色,此为“燎”;接下来将南乳、蒜蓉等配料塞进鹅的肚子里,再蒸1个小时,此为“蒸”;据闻,燎蒸鹅由此两道工序而得名。

家乡炒蚕蛹——难能美味高营养

据悉蚕蛹蒸煮入宴有1400多年的历史。家乡炒蚕蛹,选择优质的鲜蚕蛹为主料,辅以家常菜用的韭菜花、萝卜干、花生、五花肉、青红椒、蒜头、葱、生姜、洋葱等,通过传统的热炒工艺,烹制出这一口感鲜美,层次分明,味道丰富,气味芳香浓郁的佳肴菜品。

鸡洲滑鹅——悭(省)钱夹(且)靓

鸡洲宴历史悠久,素享盛誉,以“悭(省)钱夹(且)靓”令人向往。鸡洲宴的“主角”并不是鸡,而是鹅。鸡洲滑鹅,是伦教鸡洲村民婚宴摆酒必不可少的吉祥菜式。

鸡洲滑鹅采用清焖的制法,并开锅热着,吃鹅肉香软可口,嫩滑无比。烹调中,加入了鲜鸭蛋的蛋清、芋头、西芹、红萝卜、马蹄、芥蓝头等蔬菜。各种配菜吸收了鹅的甜味,吃起来特别清甜。鹅肉吃完,再加入鹅肠、鹅肾还有水芹菜,一转身又是一番滋味。

鱼塘公焖大鱼——佳肴创自养鱼工

鱼塘公即养鱼专业户。改革开放前,鱼塘公习惯在刮鱼后,就在塘边垒起灶台,架起大铁镬,用桑枝和蔗叶做燃料,将即捕的大鱼即宰即焖,然后围炉大嚼,举碗痛饮,气氛浓烈。大镬焖鱼就是鱼塘公焖鱼,盛器是直径40至50厘米的黑精大铁镬,主料多用肉质交韧的大型大龄鱼,配料多以辛香料头,用海鲜酱、柱候酱、叉烧酱等香浓酱汁调味。烹制工艺是先煎(爆)后焖,然后打边炉(火锅)。菜品特点是香浓味美,汁稠醇厚。气氛热烈,食客围炉大啖,吃得畅快淋漓。

羊额狗仔鸭——古法新烹逗食神

有一首顺德美食竹枝词云:“开煲狗肉隔墙香,禾杆陈皮配老姜。三滚醉倾天外客,厚醇乡味赛琼浆。”咏的是顺德焖狗肉。后来,顺德的厨师把烹狗肉的技法加以变通,移用于烹制鸭、鹅等,并冠以“狗仔鸭”或“狗仔鹅”。此菜一经推出,广受食客欢迎,传至广州,尊称羊额狗仔鸭。

北海水蛇粥——似是瑶池啜玉浆

在粤菜中,蛇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rán)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shāng)。”

北海水蛇粥,其粥底用黏性较强的新米慢火煲至水米融合,柔腻如一,加入水蛇肉丝、蛇皮丝、陈皮丝、白果、腐竹等配料同煲,粥身呈浅黄色,蛇蛋橙黄透亮,七八个连成一串,随粥水吃进嘴里,清新粉嫩,爽脆无比。蛇肉肉质嫩滑,清甜味美,真是一道精美粥品。

◆ ◆ ◆ ◆ ◆

采写:霍慧怡

编辑:竹露

佛山周报原创稿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