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仁怀茅台镇发现中国侏罗纪早期最大规模蜥脚类恐龙足迹群

两亿年前恐龙脚印透视远古生态变迁

中美德足迹考察队近日宣布,在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下侏罗统发现大规模蜥脚类恐龙足迹群。这是我国侏罗纪早期规模最大的蜥脚类足迹群,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侏罗纪早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地学前沿》。

蜥脚类恐龙是著名的恐龙分支,是目前已知陆地上出现过最巨大的动物,包括雷龙、腕龙、梁龙等。

2013年夏,茅台镇赤水河畔的钓鱼台酒业公司在建设制酒车间时,在清理其后侧边坡地带岩层至下部半米时,发现了一个质地坚硬的完整岩石平面,有许多凹凸和深浅不一的印痕。去年夏天,该公司员工郭松波看到贵州习水恐龙足迹的报道后,认为后山的凹坑可能是某种足迹,就多方联系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

“我看到郭松波提供的照片后非常激动,这些足迹是典型的侏罗纪早期蜥脚类恐龙所留,这些足迹非常罕见。”邢立达回忆道,“该地恐龙行迹的间距非常的狭窄,爪痕迹较长,这是典型的早期蜥脚类行迹特征,也与中国西南,如云南禄丰等地发现的此类骨骼化石相吻合。”随后,邢立达两次组织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

研究表明,钓鱼台酒业厂区内的恐龙足迹点面积约350平方米,恐龙足迹至少250个,其中97个组成可辨认的行迹,剩下153个没有明显的行迹。足迹点所在的地层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距今约1.8亿至1.9亿年。

据专家介绍,侏罗纪早期恐龙足迹尤其难得,而我国境内的侏罗纪早期蜥脚类足迹只有四处,分别是四川古蔺、自贡富顺、重庆大足和贵州毕节。但这些足迹点都不是非常理想,存在交通不便、风化严重、数量稀少或保护难度大等问题,而此次发现的足迹是新暴露不久,保存好、数量多,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

钓鱼台酒业的蜥脚类行迹近于平行,这是一种恐龙群居的证据。而且,深、浅行迹各自集中在相同的区域,表明恐龙的大多数活动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其间地面未发生显著变化。这些证据表明了恐龙是群居生活。“足迹表明至少14只恐龙在很短的时间内,跟随着彼此,穿过这片20米宽的区域。这些吃植物的恐龙体长约5至6米。”世界著名恐龙足迹学家、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质学教授马丁·洛克利介绍。

“在考察途中,我很偶然地发现了此地唯一一个三趾型足迹。”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彭光照研究员回忆道,“这种三趾型足迹是肉食性兽脚类恐龙所留,与常见的鸡爪印类似,但是要大得多,长约20厘米,估计留下足迹的恐龙长度约2.5米。”

有趣的是,足迹面上还有一些特殊的延长的趾痕,学者推断可能是蜥脚类游泳迹。这种极为罕见的足迹可能表明该地区在某些时候被水淹没,一些蜥脚类恐龙游泳通过此地,其脚尖刮到地面而留下足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汤冬杰表示,这些微生物席构造表明,钓鱼台酒业化石点很可能处于半干旱的状态。该推断与世界上侏罗纪早期的其他恐龙足迹证据一致,即早侏罗世的蜥脚类足迹通常与半干旱环境相关。在这种环境中,区域内可能存在重要的水源地,才能吸引恐龙来到此地,并在湿软的地面留下足迹。

目前,考察队专家正在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着手制定保护方略,让这片罕见的恐龙足迹群得到更妥善的保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