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江苏昌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只是横山桥镇东周村一家村办小厂,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抓住机遇、转型升级。如今,它与航天、航空等军工单位合作,为国防产品提供制造核心部件,成为国内军工类民营企业的领跑者。近日,记者走进江苏昌力科技,探寻它由小到大、创新发展的“征程”。

抓住机遇,填补空白

周总,作为一家从事军工产品制造研发企业,大部分人知之甚少,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昌力的基本情况?

江苏昌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开发生产高精密冷拔无缝钢管、冷拔车用天然气瓶管、冷拔特种异形管、冷拔特种型材、液压冷拔机组、液压缓冲阻尼装置、液压缸系列产品的知名企业。

1981年,前任董事长周宝昌带领东周村村民创办了芙蓉风动工具配件厂,生产各种类型的快速接头;1984年,改为武进县煤矿机械厂。在与煤矿企业接触中,周总发现,当时国营企业只愿意生产主机,不愿在配件上投入精力。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商机,找到配件图纸生产后卖给煤矿,淘到了第一桶金。后来,企业发展成为当时全国生产配件最大的集体企业。

淘到第一桶金后,企业是怎么寻求新发展的?

煤矿机械配件技术含量不高,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我们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1989年,公司迎来了第二个辉煌时期。

当时的国家煤炭部正在寻找企业共同开发一种新的钢管冷拔技术。可惜那时候多数煤矿企业考虑新技术要承担风险等因素,不愿意上这个新项目。

周宝昌了解到,一吨钢材如果用传统机加工方法只能做28只钢管,但通过冷拔机拉拔过以后可以生产将近40只,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他认定这种产品在国内一定会很有前景,于是想方设法凑了150万元,这笔钱在当年是一个大数目。

我们先是与原国家煤炭部共同派人到德国学习最新的钢管冷拔技术,参观学习后,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共同设计生产了第一台设备,这在当时的国内还是个“稀罕物”。不久就有一家无锡的企业找上门来,想出280万元买下这台冷拔机。周宝昌认为,我们有了生产技术,可以再做出一台更先进更完善的冷拔机。就这样,在大家的反对声中,第一台冷拔机被卖掉了,同时,开始生产新的加长型冷拔机,第二台冷拔机以320万元的价格卖了出去。

此后,昌力科技一边生产冷拔机,一边致力于冷拔钢管精密加工的研究。我们对生产技术不断突破和深化,从1992年开始,企业每年至少以30%的速度不断发展壮大。

勇于尝试,上下求索

在日本小松公司全球布点中,昌力帮小松常州公司成为液压缸技术国产化的第一家,能给我们说说吗?

1998年,日本小松公司在常州有个装载机挖掘机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他们需要将装载机挖掘机上的液压缸设备全部国产化,首要解决的是液压缸缸筒国产化问题,而液压缸的生产又需要精密的冷拔钢管技术。

当时我们是国内冷拔钢管标准起草修订单位,生产的钢管质量已经能与国外比肩,于是小松公司找到了我们,希望由我们承担研发生产液压缸的任务。

我们请了日本的技术专家,把从设计、工艺、技术到质量管理等一整套日本的先进模式“搬到”了公司。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调试,我们获得了成功,不仅进一步拓展了自身的冷拔技术,而且学到了日本的液压缸生产技术,让小松常州公司成为小松公司全球液压缸技术国产化的第一家。

那么,昌力科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民转军步伐?

1998年,我们在一个展会上展出了自己研发的液压缸和冷拔钢管。之后,一家研究所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希望昌力能够给他们生产导弹发射系统的核心部件。该研究所一直在为军方提供配套产品,但是有一项最新的产品一直达不到要求。

对方提出要求,配套的这个军工产品在运动的时候要达到每秒30米,精度要控制在头发丝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此的精度和强度,当时在国内用传统工艺很难做到,在世界上通过液压缸冷拔技术的也只有美国和韩国,而我们是民营企业,对军工产品和领域并不熟悉,对于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公司前面几次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我们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的精神。这次也是。周宝昌经过慎重考虑,毅然接下了这个订单,他说,希望自己能给国防事业做贡献。军工领域的部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获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并且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技术研发人员持续不断研究、改良和优化这一产品,2008年,产品终于得以批量生产。从那以后,我们一直持续生产配套军工产品。

军民融合,打造“标杆”

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你们做过的军工科研项目?

2013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一项军工科研项目迟迟无人投标,我们决心“吃螃蟹”,参加了投标,并拿下了这个项目,但技术研发却异常艰难。该产品的尺寸公差要控制在0.01毫米范围内,相当于头发丝的七分之一。我们花了4年的时间,光各项试验就做了6000多次,最后产品达到了全部技术指标,前不久刚刚通过了验收。

我们生产的另一种产品油气混合高速缓冲器,可以达到每秒90米的响应速度,为国内最高水平,这种缓冲器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除了军用车辆、装载设备之外,民用市场的豪华越野车也开始装配这种缓冲器。这是昌力科技在2006年开始研发的一项新技术。产品一经推出,很快就引起了国内市场的轰动,除了民用汽车领域的订单之外,国内军工企业也纷纷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在与军工科研院所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设计、研发和质量体系管理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逐步退出低端的民品市场,专注于高精尖的军工产品。这就相当于跟武林高手比武一样,对方水平越高,我们进步的速度就越快。

昌力科技的行业地位如何?依靠什么取得的成就?

1998年开始,昌力科技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多个重大军事科研项目。目前我们的产品在航天航空、地面设备、水下舰艇等领域都有涉及。我们是全国第一批、江苏第一家拿到民营企业军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常州军工协会,目前是副会长单位。

通过多年潜心研究,我们的技术始终走在前列,产品影响力国内一流。从2002年开始,公司就不再需要有专职的销售员。只要找上门来的企业,没有一个“跑得掉”。我们还负责参与行业标准《液压缸技术条件》、《单作用液压缸两腔面积比》和《液压缸缸筒技术条件》起草和修订工作。

昌力科技能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凭借的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上下求索,巧夺天工”,这32个字充分诠释了昌力科技独有的工匠精神。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这种精神,围绕国家“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深度“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掌握高端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军民融合的“标杆”。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评论留言,小开会尽力帮您▼

▽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