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说话时喜欢用这3种句式的,往往控制欲比较强,为人比较强势,有潜在的攻击性和控制欲。

(1)使用反问句式:“你为什么不……”

(2)使用命令句式:“你应该去……”

如果两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则在交流中,本就应该避免命令式的句子。比如“你应该怎么做”,“你最好怎么做”。

(3)使用定义的句式:“你就是一个……”

所谓定义句式,就是给某个人,某件事下定义。比如“他是个阴险的人”,“你真的很懒”,“这种做法就是有问题”。

这样说话的人,首先在其内心中,缺少对他人的尊重。

同时其还有极强的自负心理,正因为如此,他才敢肆无忌惮的去给别人“下定义”,“贴标签”。

为什么会有控制欲?

事实上,控制欲的另一面,是安全感!

控制欲望强的人,心中的安全感比较低,而安全感比较高的人,控制欲望比较低。

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现代心理学来看是有其依据的。

控制控制欲是弱者的心理,是示弱的行为,是控制者为了抚慰自己的焦灼与不安。

事实上控制对对方是无效而有害的,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关系,于事无补。

控制:用外在的冲突

来回避自己内心的冲突

控制欲过强的人内心是充满冲突的,这种冲突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自身不接纳的冲突;

一种是回避外界挑战对自身要求提升的冲突。

控制欲和缺乏安全感的关系

缺乏安全感和控制欲是相依而生的,控制欲强的人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演化成控制欲。

控制欲的背后是恐惧,不安全感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恐惧让他们选择回避问题,从而试图通过制造外在冲突和控制一切来缓解这种焦虑。

我们对亲人有过高要求,过低耐心,对外人就好太多。

主要是权力因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表达自己的个人意志,贬低对方是为了自己能说了算,但是在外界每个人不好惹,个人权力意识都很强。

所以对待自己的身边的人,想要显示自己的重要性!

一旦谁成了控制者,他就会越来越弱,越来越紧张、恐惧、绝望,控制者永远处在不安全之中。

他们以控制他人给自己安全感,这些人其实并不爱自己,也没法给自己爱的能力,顺便给自己控制的对象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子女关系,控制欲望很强的父母和另一半注定活的比被控制者还要不幸福和焦虑。

他们想方设法把他们以为能够掌控的人事牢牢抓在自己手上,他们以为只要对方听自己的,Ta就会有安全感。

而实际上,这个世界谁都没法控制谁,即使有人假装被你布道,也不过是因为对你还有所图,而不是被你控制。

他们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你各种人生建议,让你觉得你自己总是长不大,他们才是你最大的依赖,剥夺你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依赖Ta,并被顺从的手段。

记得一段话,你所占有的,也在占有你,你所控制的,同时在控制你!

尼采曾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

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

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

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一切都要围着我转。

生而为人,一定要清楚他人接近你的目的,他人爱你的目的。

不要把自己期待值绑架在他人头上,即使是亲子关系,作为父母,你自己的愿望你自己去实现,你孩子不是你实现愿望的道具。

控制欲不是爱,控制欲强的人通常喜欢操控别人,一般都以情感操控为手段,这个过程中,通常表现为嫉妒和疯狂的占有,在亲密关系的初期它往往不为人注意,但随着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被控制的一方往往会感觉被动、不自由,关系会出现很多矛盾。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意识到控制欲的存在,尤其是不要把控制欲辩解为爱,也不要把原因归结到对方身上去。

如果你本身是一个控制欲过强的人,务必要看到自己过强的控制背后隐藏的恐惧,以及恐惧背后防御着的情绪和情感。

如果你总是拒绝承认自己的某些面向:比如脆弱、无助、卑微、弱小等,你就很难摆脱因为这些东西带来的如影随形的恐惧。

唯有找到自己不接纳和回避的情绪、情感,去直面它、接纳它,你才可能摆脱它,克服它,而试图通过找别人的问题来回避感受自己问题的方式,无疑是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所撒的一个大谎。

所以当你对别人总是有很多不满、愤怒、指责甚至苛责的时候,不妨去把目光从别人身上收回来,去问问自己:Ta那么做触动了你什么,让你产生了什么感觉?

为什么你如此害怕这种感觉?

你害怕的是什么?

唯有直面,你才能放弃掉像抓稻草一样抓别人来让自己安宁的方式。这样你才能看到真实的别人,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让别人为你的感受负责。

亲爱的自己,试着放过自己,让自己轻松的生活!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实用心理学

如需心理咨询、商务合作,请私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