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华社发布《“趣头条”等app号称“看新闻能赚钱”,真相原来如此......》一文,文中指出多款号称“看新闻能赚钱”的app,并没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资质,新闻也多是垃圾信息。新华社批评以“看新闻能赚钱”为噱头的这一类app,但不管是新华社还是转发这一消息的媒体们,都以趣头条为代表主体。

5月15日“新华社批评趣头条等app”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一时之间引发众人的关注与讨论。

有人曾从看新闻赚钱APP中获益,他们认为这类app虽然信息无益但还是能获得些微收益;有人为新华社喝彩,认为某些打着资讯旗号的app,不但没能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反而是垃圾信息的制造者;有人思考融资与价值的不对等产生的原因,希望在舆论过后,广告噱头、垃圾信息等问题能够有所改变。

舆情发展

5月15日,“新华社批评趣头条等app”的新闻经媒体和网络大v传播后引起网民的注意。

新华社发布《“趣头条”等app号称“看新闻能赚钱”,真相原来如此......》一文,文中指出多款号称“看新闻能赚钱”的app,并没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资质,新闻也多是垃圾信息;所谓“看新闻能赚钱”也只是广告噱头,高额金币只能折现几毛钱,提现面临种种套路。

垃圾信息、广告噱头等问题扰人已久,新华社的公开批评立即引起网民的认同。

新华社批评趣头条等app 融资能力与自身价值的不对等引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凤凰网财经 @36氪 @电商报 等媒体与互联网大V@互联网的那点事 @互联网俊明说 等参与了此事的传播。

新华社批评趣头条等app 融资能力与自身价值的不对等引关注

(分析工具:识微商情)

网上以负面情绪为主,占比78.8%。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垃圾信息不仅浪费大家的精力和时间,还可能掩盖了人们真正需要的信息。垃圾信息泛滥的现象引起不少人反感。

新华社批评趣头条等app 融资能力与自身价值的不对等引关注

(分析工具:识微商情)

网民遭“看新闻能赚钱”信息轰炸

以识微商情系统为工具,对5月份“看新闻能赚钱”的相关消息进行监测知悉,每天的网络热度并不低,平均数量高于3000。

新华社批评趣头条等app 融资能力与自身价值的不对等引关注

冲浪在互联网的网民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一些网民可能并不能辨别真假信息,成为这类app的主要用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浏览新闻,不但没能赚到广告宣传中的大额金钱,这些环绕在他们周围的垃圾信息还可能影响他们对现实生活、社会的认识。

融资能力与自身价值的不对等引关注

资讯app趣头条于2016年6月上线,2018年9月14日趣头条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上线到上市,趣头条只花费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

新华社批评以“看新闻能赚钱”为噱头的这一类app,但不管是新华社还是转发这一消息的媒体们,都以趣头条为代表主体。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趣头条与其他app相比名气更大,且是一家成功上市的公司。

新华社批评以趣头条为首的app这一消息再次引发部分网友对趣头条等app存在的价值进行思考。

一方面这类app不断受到资本青睐,融资不断。以趣头条为例,在上市前,趣头条多次获得融资。趣头条于17年10月获得资本、红点创投、华人文化的4200万美元A轮融资;18年上半年完成超过2亿美元的B轮融资;18年8月,引入人民网旗下基金在内的战略投资者,投资额约6000万美元;9月,趣头条上市时获8400万美元融资。资本或许看重了趣头条暴涨的数据和独特的“网赚”模式,用现金激励融入在了拉新、激活、活跃、留存等一整套用户增长流程里来引导用户行为。

另一方面,这类app非但没能担负起资讯传播的作用,反而是垃圾信息的制造者,这是用户普遍不看好的根源所在。网民认为其本身的价值及所产出的内容与其所获得的融资金额不对等,这种自身能力与所获融资的对等引发部分网民的批判与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