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阳光照射着洱海湖面。赵黎浩 摄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70年代的洱海,水是清澈的,弓鱼会往入湖口回游,湖岸一片片沙滩,村民们往里走20多米便能舀起洱海水直接饮用,贝壳、土螺丝、海菜……一切都是原始的样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洱海浪花冲击着礁石。赵黎浩 摄

90年代后,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污水越来越多,入湖河道被用来洗菜、洗衣服,污水直接排入洱海;为了提高庄稼产量大量施化肥,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洱海的透明度慢慢变差。

洱海,作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大理市的饮用水水源地,孕育着无数生命。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儿子来洱海边游玩。赵黎浩 摄

然而,1996年、2003年、2013年洱海都出现了蓝藻大面积聚集和爆发,“母亲”生病了,大理儿女便义无反顾的参与洱海保护与治理行动中来。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村民蹲在洱海边若有所思。赵黎浩 摄

“河长制”让每条入湖河流有了“归属”

在大理市湾桥镇阳溪入湖口处有一块河湖长制公示牌,不仅记录着该河流的水质监测情况等信息,还公示了每一级河长的姓名、职务及电话。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河道管理员正在打捞洱海里的死亡水草。赵黎浩 摄

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大理市共设置市级河长71名,镇级河长398名,村级河长518名,组级河长574名,每条入湖河流甚至河流的每一段都有了“守护者”。

通过大理市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系统检测,河水水质如果从上一河段到下一河段变差,就会责任到相应的河长,同时找出原因所在。大理市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赵石磊说,“现在大家隔三岔五就去河道边转转,时刻把水质情况挂在心上。”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河道管理员推着工具准备开始工作。赵黎浩 摄

河道管理员李杏林:发挥余热一直做下去

古生村村民李杏林是一名河道管理员,68岁的他满头银发,黝黑的脸上刻下了岁月的皱纹。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李杏林骑着电动车巡查洱海。赵黎浩 摄

早上6点,李杏林顶着夜色起床烧壶开水,泡一杯茶,8点天亮后,他便骑上自己红色的电动三轮车,载着打捞网、扫把、铲子、钳子、垃圾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村口至村尾约1公里左右的河道,是李杏林负责的区域,他每天都会巡查几次,捡拾路边的垃圾、河道里的水草,高峰时清理的河道垃圾近2吨,平时每天清理的河道垃圾约150公斤,“以前会碰到往河里倒水、在湖边洗衣服的情况,我就会及时制止,耐心劝导,现在这样的现象少了很多。”

李杏林回忆道,孙子小的时候,自己经常带着他到洱海边散步,不时会闻到风中夹带的异味。看着正在被污染的洱海,李杏林经常教育孙子要树立保护洱海的意识。

现在的洱海,鱼翔浅底、清风阵阵,更加坚定了李杏林保护洱海的信心,“虽然很辛苦,但见到洱海在慢慢变好很开心,我要发挥余热一直干下去,这对子孙后代很好。”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一小伙在洱海边散步。赵黎浩 摄

杨怀远:以前环保意识不佳 现在投身环保工作

洱海的上游,永安江边,杨怀远看着河道岸绿水清,感慨良多。

1978年出生的杨怀远是洱源县右所镇环境保护服务中心的主任,在他的印象里,以前的永安江河道很窄,可以一跃而过,河岸杂草丛生,交通不便。

小时候的杨怀远常在江里戏水、抓鱼、玩泥巴,因为当时的农村条件有限,天热的时候还会在江中洗澡。

1992年上初中后,农业废水、鸭子粪便污染了河道,杨怀远洗完澡后便全身发痒。带着不解,杨怀远离开了家乡,进入了部队。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永安江湿地水面倒映着天空。赵黎浩 摄

在部队里,杨怀远从课本里学到了环保知识,并且亲身去感受,环保意识不断提升。2014年转业回乡后,刚好面临洱海保护、湿地建设的工作,凭借熟悉村民的生活习惯、水系进出沟渠的情况,杨怀远参与了环保工作,一年走遍了所有村寨,入户率80%以上。

“2016年的时候河道垃圾成堆,2个月打捞了死亡水草近200吨。”杨怀远说,从以前不懂环保到后来接触相关知识再到现在参与环保工作,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他在洱海保护工作上不遗余力。

现在永安江岸土路变水泥路,河道又美又干净,万亩荷花、木瓜花竞相绽放时,是杨怀远最开心的时候。

郭彦斌:以前“挖墙脚砸饭碗” 现在受村民欢迎

走在茈碧湖畔,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绿色的树林和蓝色的湖面,湿地里白鹭群飞,一片自然和谐的景象。据茈碧湖镇镇长徐必祥介绍,茈碧湖不仅是洱源县城的饮用水水源地,湖内还有1.6米直径宽的管道连接进洱海。

茈碧湖边,清幽、神秘的梨园村,三面临山,一面临湖,“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人。茈碧湖镇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主任郭彦斌告诉记者,村里有118户400多人,以往污水垃圾只能排到茈碧湖,2008年开始,自己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开展化粪池新建工作。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茈碧湖山清水秀。赵黎浩 摄

“起初工作非常难做,要将村民家中70厘米的土墙打穿新建排污管道,还要关停客栈进行整改。”郭彦斌用“挖人墙脚、砸人饭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虽然村民们不理解,但郭彦斌还是耐心的解释,“游客来梨园村是看优美的环境而非房子的,况且,自然环境如果被破坏了,那么大家只能背井离乡了。”

慢慢的,村民们想通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17年3月,有村民主动把封条贴到客栈门上,用行动支持洱海保护工作。“村民们现在变化很大,尤其在生活方面。”现在,郭彦斌到村里走访时,村民都会主动打招呼拉家常。

洱海是情感的归属 村民自愿腾让房屋

2018年6月30日,《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正式实施,拉开了“人退湖进”的序幕。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在大庄村,沿湖一线的房子大多已经拆除。赵黎浩 摄

在大庄村,张锡葵兄弟一家8口人现在借住在亲友家中,在生态搬迁过程中,他家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一半需要拆除,然而他却做了个大气的决定——不仅同意拆迁,还自愿腾让出另一半房子。

他的决定,源自于对洱海深厚的情感。张锡葵一家世世代代都住在洱海边,小时候放学,他经常干的一件事就是拉起裤脚跳进水里尽情地抓鱼虾,还会拎起桶去挑水喝,“那个时候我还钓了几斤鱼呢。”这是张锡葵年少最怀念的时光。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洱海边的酒店。赵黎浩 摄

同样在洱海边“泡”大的张忠余,是第一家签署拆迁协议的人,拆了4间房间和1个院子约140平方米的面积。

清澈见底,是张忠余小时候对洱海的印象,和其他人一样,他也常在水里摸鱼挑水。然而15年前,张忠余发现洱海变脏了,村民们开始在自家打井取水,这让他很是难过。“洱海要是变脏变臭了,我们都是受害者。”现在的他,积极支持洱海保护工作。

双廊:阵痛过后 还游客一个诗和远方

双廊本地人杨慧军的海景客栈营业4年了,2017年一则“最严整治令”让他及周边628家客栈餐馆门可罗雀,游客一路向西的诗和远方被暂时搁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在双廊,走过巷子的老人。赵黎浩 摄

虽然有些不解和失落,但如果湖水变臭了,游客还会愿意来吗?杨慧军告诉记者,洱海是一个高原湖泊,地势低洼,污水如果不回收处理,就会慢慢渗透到地下,进而污染水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曲径通往洱海边。赵黎浩 摄

建成环湖截污体系、提高污水处理能力、风貌整治……经过全面整改,目前双廊古镇已有381家客栈餐馆恢复营业。4月17日,记者走在双廊街上发现,路面干净整洁、墙体铺满了绿植、白族瓦屋面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路边种满了花卉,与洱海相映成趣,“诗和远方”正在慢慢重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双廊的午后,惬意晒着太阳的小狗。赵黎浩 摄

“双廊以前是个小渔村,旅游开发6、7年就迎来游客的井喷式增长,但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造成游客体验度不佳,停业整顿对客栈餐馆来说也许是件好事,经营者可以静下心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珍惜当下的青山绿水。”2018年10月,杨慧军的客栈恢复营业,这让他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净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游客在洱海边拍照。赵黎浩 摄

环海西路上,来自成都的游客杜小波最大的感受就是天空很蓝、水很清,令人很是舒服;来自上海的游客袁可可对洱海的治理成效点赞……不断有人停下脚步,拿起手机,和美丽干净的洱海合影留念。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理洱海“人退湖进”

一名游客在洱海边吹海风。赵黎浩 摄

人退湖进,洱海保护的背后,有一群可爱的人们在不辞辛苦,默默付出,主动退让,只为努力留住“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

水花击石,外国友人在湖畔深情相拥;清风徐徐,游人陶醉其中放声高歌,这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画面。

云南网记者 赵黎浩

相关文章